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830266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市委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

2、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提前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跨越,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从1563亿元增加到3255亿元,年均增长135,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5和281。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11:401:388调整为147:459:394。工业经济增势强劲,特色产业快速崛起,开发区集聚效应显现,410产业和开发区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725和53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高效特色农业长足发展,粮

3、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新增长点,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42,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省干道、市县间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加宽标准,在四省边际的交通优势得到提升;全面改造城乡电网,一批重要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库,基本建成城市防洪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92,完成84个

4、示范村和595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建设乡村等级公路4558公里,下山异地脱贫6万人,解决205万农民饮用水问题;中心城市建成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景观项目,绿化、亮化、美化成效明显,建成区从243平方公里扩大到393平方公里,功能、品位显著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由296提高到378。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经济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投资体制、公共财政、国资管理、事业单位、行政审批、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成效明显,粮食购销、农村税费等改革取得突破。借力发展成果喜人,引进市外资金186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518万美

5、元。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2,出口年均增长284。国务院批准衢州外事审批权和设立衢州海关。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市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内外支出累计1138亿元,年均增长266。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提高到14,市县两级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先进行列。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初中入学率、初升高比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888和304,分别提高23、168和18个百分点,建成一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学校。龙游成为全省欠发达地区首个教育强县。农民素质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培训371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

6、。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16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化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事业更加繁荣。率先在全省启动生态市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人防、气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外事侨务、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新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592元提高到130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949元提高到4850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004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分别由198和395平方米提高到267和483平方米。

7、电话、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100和68,互联网用户达125万户。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累计167亿元,年均增长222。新增就业岗位7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五项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开,覆盖城乡、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建立政府组成人员与代表、委员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基层民主继续扩大。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8、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市委领导下,市政府认真落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克难闯关,狠抓落实,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外贸出口增长3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9,城镇登记失业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48。10个方面3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9、基本完成。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集中精力抓规划、抓项目、抓招商、抓保障。全面加强规划工作。迅速适应国家宏观管理方式转变,创新规划管理决策体制,推进重大规划修编,初步构建了战略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体系,解决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打下了基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六大百亿”项目推进工作体系,健全项目推进协调督查机制,开展“项目推进会战月”和保障施工等工作,加快了浙赣铁路取直工程、塔底水利枢纽、九龙输变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迅速扭转了上半年投资负增长的局面;加强九景衢铁路、衢江航道、综合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

10、作,38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常铁路开工建设;“六大百亿”工程完成投资201亿元,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全年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善招商激励办法,出台利用外资优惠政策,加强“山海协作”对接,精心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开展定向产业招商,引进市外资金66亿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3042万美元,增长889。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加强煤电油运等综合协调,突出抓好土地和资金保障,严格土地管理,及时落实年度用地指标,争取省部重点项目戴帽指标25185亩,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7285亩,保证了重点建设用地需求;科学调度政府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超过30亿元,加强政银协作、

11、银企对接,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9,引进市外金融机构贷款484亿元,缓解了资金紧缺矛盾。 (二)围绕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做强特色工业。完善落实“工业五十条”政策,深化“氟硅”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拉长产业链,促进410产业加快发展。完成重点技改投资434亿元,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2家,410产业产值增长384。开展市区“工业新城”战略规划研究,推进开发区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全市开发区新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428。健全工业管理服务和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出台扶持水泥等困难行业

12、措施,保持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11。着力做优高效特色农业。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支农新政策,推进科技兴农,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全市新建各类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247万亩,新增国家原产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共39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六十”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0,加工率达到18,新建规范化农村专业合作社72个。着力做大特色服务业。加强旅游促销、区域合作和景区建设,积极发展“农家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86。制定服务业发展和现代物流空

13、间布局规划,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专业市场、第三方物流培育。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全市完成出口总额32亿美元。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商业流通向连锁化迈进,金融、信息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服务业产业贡献率达到385。 (三)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建设浙西城市群的要求,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实施新一轮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县城、经济强镇、中心镇联结城乡、带动农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按照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的要求,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有序实施旧城改造,完成和推进了木材厂片区拆迁、讲舍街拓宽、衢化路南段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等一批重点难点工程,抓好“城中村”改造。加快西区

14、、衢江新区建设,市广电中心、报业大楼等15个项目加快建设,建成衢江区行政中心大楼。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验收。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出台城乡公交、供水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72亿元,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龙头,整合资源,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违法占地建房专项整治;建成47个示范村,完成300个村环境整治,建成27个垃圾中转站,879个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成1780公里康庄工程道路,改善和解决74万农民饮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424户;完成下山异地脱贫12万人,培训

15、农民129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 (四)围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两子”文化发展纲要,举办孔子诞辰学祭活动,推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组织建市20周年系列活动,扩大了衢州知名度,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加快教育名市建设,基本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县、区教育“创强”,柯城、江山通过省验收;全面实施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各级共投入资金13亿元,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学院(筹)升本工作顺利推进。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举办第三届“科工会”,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新办企业研发中心14家,引进2600名人才和42项国外智力。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农民健康工程,成立市惠民医院,建成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市急救中心等重点设施。成功举办第二届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荣获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城乡社保工作领导和协调,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分别净增8548人和8897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27和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29,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面继续扩大,新增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