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820300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件(全面整理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课件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与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 2.生物起源论; 3.心理起源论; 4.劳动起源论; 5.生活起源论。(二)原始形态的教育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三)古代形态的教育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 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内容封闭,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4、教育方法机械 ,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古代教育思想(一)中外古代教育思想的

2、萌芽 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在欧洲,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即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约2000年;在我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约2500年。教育思想基本特点:(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 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孔子教育思想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3、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泰勒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1988年1月,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议传出声音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

4、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

5、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

6、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7、,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其影响至深的是教育。被誉为“万世师表” 杏坛 “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后世就以杏坛指代讲坛、教坛甚至“教育”这个职业 世界上也很认同孔对教育的影响。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正式批准在全世界设立“孔子教育奖”,褒奖世界上对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将孔子诞辰日定为世界教师节。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等,也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在世界各地,凡有中国人和唐人街的地方,都有孔子的雕像,台湾、香港和澳门,也都将孔子诞辰日定为

8、教师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1、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 2、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作用也很大3、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 4、教育的目的5、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教育内容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9、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10、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能近取譬 善于运用比喻和学生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深刻的道理,如用松柏比喻节操;用流水东逝比喻时间易逝。循序渐近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学习原则与方法学思结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 学

11、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行结合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广闻博见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立志有恒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乐知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也时习温故 客观谦逊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

12、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关于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

13、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善于向学生学习,与学生讨论道家的教育思想(一)道家概况: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生平事迹不详,是个云游四方的隐士 。现今流传的老子 一书共81章,保存着老子的一些思想,为研究老子教育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贵质朴: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

14、尚的品德。 (2)轻名利: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知足、无欲之心”、“知止 ”、(3)“自知”、“自胜”、“强行”、“不朽”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33章) (4)不争之德老子的教育方法“勤而行之”。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 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士”指读书人。老子把士分为上中 下三等,上等的士听说“道”,就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说道,无动于衷,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说道,便 加以诽笑。老

15、子在这里说的“勤而行之”和他在另一处说的“强行者有志”意思是一致的。老子主张“强行” 、“勤行”和孔子讲的“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意思是相同的。孔、老的道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及时教育与预防 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只要把握时机 ,就可以变难为易,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 章)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 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 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