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81353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颖教学案例——咬文嚼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贵阳市第一中学 程颖 一、目标制定依据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的比较”。在咬文嚼字中,朱先生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举例通俗精当,明确提出“在阅读和写作中,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一严肃的态度是本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据此,本课设计为仔细品评课文中的具体实例,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切实做到“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学情分析:本文是必修五的第八篇课文。在此之前,经过必修一至四,以及之前两个单元的教

2、学,学生已经有了各类文体的相关知识积淀,同时在写作练习中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调动知识储备来理解本文的基本观点对于他们应该不困难。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应放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上。本课也就依此进行设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课文观点,并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品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疑点,训练“咬文嚼字”的方法,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创新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品评、拓展和阐发三个

3、环节 “咬文嚼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朱光潜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引导学生养成谨严的阅读、写作态度,同时培养谨严的做人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课文内容得到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2、在品味语言时能有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和态度,发表独立见解。 四、教学策略 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手段。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预设1、激活思想,导入新课【附】(见学案,由学生自行完成)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和西方美学史等。全文思路: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

4、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第二部分(第六、七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三部分(第八段):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活用课本,品评拓展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学生活动】请归纳“咬文嚼字”的涵义,提倡“咬文嚼字”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总结】涵义: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5、整思想和情感。意义: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掌握了“咬文嚼字”的精髓,让我们也来对文章“咬文嚼字”一番!例一、郭沫若改台词:第一次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第二次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学生活动】【品评】作者观点:句式不同,情感不同。(意思相近即可)【拓展】结合以下两个例子,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A: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B: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 节选自

6、郭沫若屈原 【学生活动】【阐发】针对拓展材料和课文的对比,表达自己的观点。【总结】“你这”句式传达的是强烈的情感,并不仅限于憎恶。(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用现场最佳答案)例二、王若虚改史记:史记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王若虚一改: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二改: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学生活动】【品评】作者观点:详略不同,意味不同。(意思相近即可。)【学生活动】【拓展】【阐发】请同学写下自己的改写。【总结】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用现场最佳答

7、案)例三、韩愈贾岛推敲:“推”:鲁莽一点,孤僧步月归寺,自掩自推,冷寂,无声。 “敲”:拘礼些,寺里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平添了搅扰。【学生活动】【品评】作者观点: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意思相近即可。)【拓展】 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释: 贾岛,唐代诗人。早年曾出家为僧。 题:写。幽居:僻静的居所。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学生活动】【阐发】结合全诗,体会“推”“敲”的不同意境,表达自己的观点。【总结】锤炼文字,重在把握整体

8、性,体会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用现场最佳答案)例四、例五:字的联想意义:1、对比:A、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B、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学生活动】【品评】作者观点: 字的联想义用得好就是点铁成金,用得滥就产生流弊。(意思相近即可。)【拓展】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庄子秋水B:有个天文学家,每天晚上都到外面去观测星象。有一回,他来到城外,一心望着天空,不留神落在一口井里。他大声呼叫,有个过路人听见,走过来,问明原因,对他说:“朋友,你观察天上的情况,怎么不看地上的事情?” 伊索寓言C:

9、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几米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学生活动】【阐发】结合以上拓展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推陈出新。 【总结】:1、善于想象 2、逆向思维 3、巧用修辞(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用现场最佳答案)【注】在教学实践中,拟请同学选取最感兴趣实例的进行分析,故可能会出现分析顺序不按教案排列的情况。具体选取哪些实例由现场师生共同完成。【总结】1、通过对课文实例的品评、拓展和阐发,完成了对学生养成谨严的阅读、写作态度的引导,真正做到“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作者反复强调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语

10、言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思想和情感是我们人类可以共享的珍贵宝藏。我们今天一番“咬文嚼字”,就是要从先辈的精神财富中,培养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搭建沟通的桥梁,鼓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从而迈向语文学习的至高殿堂。谢谢大家!七、板书设计品评 阐发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你这”句式传达的是强烈的情感详略不同,意味不同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整体性字的联想义:点铁成金(好)产生流弊(滥) 1、 善于想象 2、逆向思维 3、巧用修辞【注】以上板书仅属预设,需结合学生回答具体完成。八、作业1、请同学按照课堂上的方法,自行完成学案,力争写出个人的独特看法。2、请运用“咬

11、文嚼字”的原理,为班级拟一句口号。要求:充分体现班级特色,简洁有力。附1: 咬文嚼字学案一、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和西方美学史等。二、全文思路: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第二部分(第六、七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三部分(第八段):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12、完美”。三、品评拓展例一、郭沫若改台词:第一次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第二次改: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品评】作者观点: _【拓展】结合以下两个例子,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A: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B: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 【阐发】我的观点:_例二、王若虚改史记:史记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王若虚一改: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二改: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品评】作者观点: _【拓展】我可不可以写得更好呢?【阐发】我的观点: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