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零售业.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812712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零售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零售业.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摘要】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开始实行入世条款。自2004年起,中国零售业市场开始向外资全面开放,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但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零售业品牌,也在世界零售商们的挑战中,形成了国美、苏宁、百联等千亿规模的大型零售企业。2001年12月11日至今,我国零售业在入世的黄金十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键词】 零售业;入世十年;双刃剑1入世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概述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十年后的今天,历史已经证明,入世的决策,与他国签订的那一纸合约,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里,中国在经济增长、工业

2、化、现代化、提升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取得跨越式进展,跃居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其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两倍,GDP年增长率平均逾10%,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而言,中国的加入使得世贸组织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体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堪称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潮水般涌出国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名片,中国商品已经像空气一样,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入世十年零售业发展现状 在入世的十年中,汽车业、钢铁业、银行业、纺织业等各产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与发展,零售业也不例外。零售业可谓是一个与普通百姓

3、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它紧贴日常生活消费、带来了行业竞争、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在入世10年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入世10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5.4%。2.1入世十年,零售业发生的改变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的时间里,中资、外资、合资等大大小小的超市在城市里遍地开花,伴随着开放,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消费者在这种竞争中得到了实惠,同时也改变了某些生活方式。2.1.1消费观念的改变十年前普通市民习惯到菜市场买菜,到粮油店购买油盐酱醋,到服装店买衣服,到鞋店买皮鞋,至于什么是超市,大家并不太清楚。现如今,超市遍

4、布大街小巷,方便的超市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2.1.2进货渠道的拓宽2000年初的时候,超市内的酒类产品品牌并不太多,主要经营的是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全国知名品牌以及津酒、直沽高粱等天津地区热销的区域白酒品牌。虽然当时比较知名的白酒品牌超市都在经营,但是由于白酒供应都是由北京、上海两地的三四家国有企业控制的,并且供应商也不太配合超市的采购工作,所以进货渠道是相当狭窄的。但是这种情况在入世四五年的时间里,就被逐步改变了。随着各类政策和市场的放宽,就酒类领域而言,各地出现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供应商,由于超市每天的平均客流能够达到1万人左右,远远高于同类的百货店,供应商们看到了巨大的利润

5、,便纷纷转变态度主动联系超市,要求进行合作。不仅酒类采购的渠道拓宽了,家电、服装、玩具等商品的采购渠道也被大大拓宽了。2.1.3商品品类的增多2000年时,如果到卖场的饮料产品货架上看看,一整条货架上摆放的都是旭日升,剩余的货架上摆放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碳酸饮料。到2005年时,旭日升已经彻底离开了市民的视线;脉动、劲跑等功能性饮料,红牛、力保健等保健类饮料产品则开始在卖场内崭露头角。到2008年时,醋饮料、乳饮料又开始陆续登陆超市卖场。到今天,包括康师傅、统一、百事、可口可乐等在内的70多个品牌,600多个品种均在超市卖场中热销。这种产品品牌的丰富并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领域。近10年来,卖场

6、商品的品牌可以说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产品品牌从最初的3万余种增加至现在的8万余种。就连孩子们喜欢吃的薯片,10年前的主要品牌只有妙脆角等,而如今薯片的品牌多达十几个,上好佳、奇多、乐事、品客、亲亲、好丽友、司朗等品牌产品都可以供小朋友选择。2.1.4竞争压力的加大在2003年之前,各大超市的生存环境是特别宽松的,但是从2003年以后,这种状况被逐渐改变了,家乐福、华润万家、人人乐、物美、易买得不管是中资、外资还是合资的连锁型大超市像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出现在城市内。在很多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公里之内就会有两家甚至多家超市,这么近的距离里有两家大型超市,对消费者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可选择的实惠

7、,但对于超市的经营者而言,就是一种有形的压力。截至去年,在天津已经有12个品牌的62家大卖场,这种竞争是不言而喻的。2.2入世是把双刃剑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是红利和机会成本共生的“双刃剑”,入世亦不例外。毫无疑问,入世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这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变得更具竞争力了吗?零售业是对外资开放最早并最为彻底的行业。从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百货燕莎友谊商城成立,我国零售业开放已有19年时间。对于老百姓而言,我们享受到了开架售货、商品种类激增的便利。对于企业而言,外资零售的身影从一线城市纵伸到县级城市。在“与狼共舞”中,本土零售企业一边学以自强,一边与外资争食全国市场。

8、入世十年,中外零售企业战况如何?关系着渠道流通控制权的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又该何去何从?2.2.1双刃剑之一:营销模式外资零售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业态和消费方式,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本土企业则在竞争中不断“取经”。十年来,本土企业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抄近道仅仅学到了皮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指出:在开放的过程中,本土零售企业通过业态上的模仿,在前端促销、物流技术等方面学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本土企业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低成本、低投入、快速形成规模的特点比较突出,这一方面不同于外资。这是本土企业应该坚持的、很成功的经验。首商股份总经理祖国丹也认为:如

9、今,中国入世已经十年,非但没有一家外资零售商能够一家独大,相反,国内零售企业还通过不断学习新鲜理念,形成了多家规模空前的大型零售企业。不过,这不意味着国内零售企业已经将外资零售商先进的经营理念都学到手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提升,国内企业在一些零售业态上还有短板。而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营销系主任陈立平则认为:零售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放开尤其是入世这十年,前五年是膜拜,现在基本是模仿阶段。国内零售企业从店面形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基本是模仿欧美国家的过程。目前零售企业以入场费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是从欧美企业学习的,联营模式则是从日本学习的。零售业的重点没有放在经营上,而是入场费。商品

10、的精选技术、运转技术欠缺,企业盈利不是靠商品周转赚取的。应该看到,国内零售企业在模仿过程中也有创新,如农超对接、联营制等方面都是零售企业在摸索中的创新。现在国内零售企业开始从模仿走向自立。2.2.2双刃剑之二:渠道控制21世纪的商业竞争是渠道之争。外资零售巨头站稳国内一线市场后,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国外品牌也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奉为座上宾,当百姓对外资趋之若鹜之时,我们的流通渠道和商品是否已开始过多依赖外资企业,渠道终端的力量对比是否会危及到整个产业链?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在会上指出:过去十年,我国引用外资并不多。2000年-2010年11年来,批发市场与零售业引进外资39051个,占全国

11、项目总数的10.6%。但是累计使用外资金额267.4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3.4%。引进外资项目数虽然占10.6%,但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较低。从企业角度看,没有哪一家外资可以控制中国的零售渠道,它的地位和作用难以与本土的特大型企业比较。而裴亮则持相反看法,他认为:在一些重要领域,外资的扩张速度和形成规模会更加强势,本土企业会进一步萎缩,比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以及服装零售渠道,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大众类综合服装零售为例,此前鳄鱼等发展较好的品牌已被ZARA、H&M、优衣库等外资品牌取而代之。很多本土服装品牌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需要相关部门具有前瞻性地关注这一

12、问题。但是,外资不会形成垄断。因为外资之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同时本土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外资在各大区域不可能形成垄断地位。2.2.3双刃剑之三:公平竞争面对汹涌而至的外资零售业,我们是应该让零售市场更加市场化,还是适当引导本土企业的发展?裴亮认为:扶持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发展,可以改善流通效率。本土零售企业在融资渠道上不是很有利,短期融资比较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本土企业的资金实力难以与外资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黄国雄认为:我国商业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同时扶持大型企业发展,但是要关注社区、微小商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消费层次明显分开,不同业态的服务人群不同,分工

13、各有不同。大型商场不能代替小企业在城乡中的作用。然而陈立平则指出:我们更应该考虑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在引入外资时给予超国民待遇,而地产开发商为了缩短养商期,也倾向于与外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地产商主导了网点和业态的配备,导致部分地区商业网点竞争过度,而一些地区却存在商业盲点,居民无法享受到商业网点的便利性。3 2012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3.1宏观环境依然严峻美债和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第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欧美国家尚无有效措施应对债务危机。这为2012年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大阴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几无悬念。2010年下半

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到9.5%9.8%的增长水平,2011年第一季度增长9.7%,第二季度增长9.5%。投资银行巴克莱银行称,倘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可能会下降至5.5%6.5%。通货膨胀的压力存在,再加上零售业面临食品安全、价格上涨、舆论环境、限制购物卡等诸多不利因素,2012年要面对的宏观环境依然严峻,甚至比2011更不乐观。零售企业应该时刻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市场策略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3.2一线城市基本饱和根据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北京外资企业发展情况报告,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外资企业新设户数及规模减少。虽然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

15、于房价大幅上涨导致零售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昭示出,经历了20余年的市场竞争,一线城市的市场已基本被现有企业瓜分,大部分优质的商业网点也被占据,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正呈现基本饱和。2012年这一现象将会更加凸显。3.3三四线城市迎来商业升级二三线城市早在几年前就是外资零售商青睐之地。但几年前,一线城市的厮杀尚处于胶着状态,很多企业高调挥师二三线城市,更多是出于战略上的布局。一组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数据是:目前中国的零售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店2200多家,总投资30亿美元。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

16、。但随着一线城市的市场格局基本清晰,企业竞争的重心将会迅速转移到三四线城市。这也是中国零售行业的下一个黄金机遇。3.4低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一个“涨”字刺激着中国上上下下所有人的神经。从2008年下半年到2011年底,不仅仅是消费者面对着不断上涨的物价感觉到收入的缩水和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零售企业的各项成本也在大幅提升。3.5农超对接缺乏后劲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43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显示,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43家零售企业的该项指标不足15%。超市还远远不是农产品销售主渠道。另外,农超对接面不够广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6万家左右,其中4万多家合作社实施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即具备了与超市对接的条件,而目前已经与超市实施对接的仅为1万多家,不足1/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超对接中有很多走过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