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80814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国家环保法规下先动厂商优势的维持.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不同國家環保法規下先動廠商優勢的維持Nehrt, C. (1998) Maintainability of First Mover Advantages Wh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Differ Between Count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 77-97.緣起:當企業面對國際化的情勢,如何維持其競爭力已經被學界所廣泛的探討了。就國際企業而言取得競爭優勢是生存及擴展的不二門法則,而企業競爭中,成本考量因素是競爭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諸多先進國家的企業抱怨,該國對於環境保護的要求嚴苛,使其與

2、國外環境保護要求寬鬆之企業在不公平的條件下競爭,因為他們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減少污染的環境保護上。有部分的學者認為高環保要求會使企業降低利潤而減少競爭力。而另有學者則認為較高的國家中的企業,當其進入低環保要求的國家參與競爭時,成本競爭上需採取以高科技生產、防污染技術來降低成本,其環保技術反而可提高競爭力。本文就是在探討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情況,將分析的層次放在以全球為競爭市場的組織單位,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探討對環保的投入與經爭優勢之關係。內容大要:當企業面對國際化的情勢,如何維持其競爭力已經被學界所廣泛的探討了。本文是從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將分析的層次放在以全球為競爭市場的組織單位。本文內容分為

3、三部份探討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下。作者提出了一個減少污染的(pollution-reduction)典範,這種典範透過污染的減少來降低成本。作者並且依照不同的環境規定,以先進者與模仿者為分析對象,提出了12個不同的現象。最後根據所有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幾個維持競爭優勢的主張。文中可分為(1)文獻回顧,(2)實証,(3)在不同的環境保護的要求的情況下,針對企提出建議以保企業競爭優勢。一、 文獻回顧1、傳統的看法:環境經濟學依照大多數美國傳統的學術觀點,企業在環境保護的投資(受到母國法律的強制),會降低企業在國內的績效表現,所以相對於外國企業而言會產生競爭的劣勢(disadvantage)

4、,所以這方面的支出應該越少越好,符合法律的規範標準即可。這種觀點的假設在於:(1)減少污染的科技(end-of pipe)的廢棄物,並無法產生有價值的產品,這會降低員工的生產力與投資報酬率。(2)減少污染的科技,所產生的創新發明,很容易的會擴散出去被模仿。2、波特的理論與政府的政策Porter與van der Linde 的觀點與傳統上相反,他們認為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會產生競爭優勢,其原因在於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規範會越來越嚴格,所以企業部可存有僥倖的心理。另外企業也可以藉由遊說(lobby)來說服政府制訂嚴格的法律規範。這種觀點的流程圖請見原文的圖一。Ulph做了相關的實證研究,卻得到了跟Po

5、rter完全相反的結果-當政府降低環保規範時,國內企業就可以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於R&D,進一步的增加了產出。學者Simpson、Bradford、Palmer、Oates、Portney也都反對Porter的論點。另外,策略性政府政策也反駁了Porter的說法二、減少污染的典範(paradigm of pollution reduction)有三種減少污染的方式:1、改變投入-例如例如日內瓦鋼鐵公司在鋼鐵冷卻的過程中,以矽代替氟化物 來冷卻鋼鐵。2、修正所生產的最終產品,或是改善製程-例如Du Pont以及Xerox。3、採用新的生產流程-例如Ciba-Geigy。一個企業如果大量投入在污染的

6、減少上,會使得組織以及員工產生相關的技能,這種技能可以使企業的產品獲得改善,這就是減少污染所帶來的外部效益。這些改善污染的專家將會成會組織的競爭優勢來源。三、先動廠商(first mover)優勢的維持 對於污染的減少,無論在心理上與科技上的投入,都會為企業帶來先進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s)。Shrivastava (1995)將此法稱為環境技術,包括硬體(設備、儀器、製程)及操作方法(原料回收、產品設計),在創造市場需求、降低成本時防治污染。先動廠商優勢之維持主要基於:(1).不易模仿,(2)人力資源 (3) 學習曲線。(1).不易模仿模仿的觀念包括:1. 因果關

7、係模糊,2. 時間壓縮不經濟及時間限制之工作,3. 稀有資源之先買權,4. 資產大量的效率,(規模經濟)5. 競爭者對創新之認知和預測去模仿,6. 產業競爭力(2)人力資源降低污染的人力及組織資產是具有廠商及產業專質性降低污染知識的員工,他們是公司的關鍵資產。環境技術可以為公司創造利潤。而環境技術投資 具新思維的員工,環保導向的行銷及生產員工他們在產品及製造製程中,具備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降低污染的觀念。這些員工將:1. 更熟悉公司產品及製造製程,注重降低污染、降低成本。2. 更熟悉公司產品及製造製程,注重降低污染、提高銷售。3. 更瞭解競爭者、供應商及其他產業如何降低污染、降低成本。4. 注

8、意法規走向及他人之因應之道。5. 注意大眾意見。(3) 學習曲線圖三表示創新者之競爭優勢。四、在不同國家環保法規與競爭情節下,先動廠商優勢之維持先前研究Mitchell, Shaver & Yeung(1994) 對切入時間與存活之研究發現對先動廠商較有利,其他則發現一U型曲線。另亦檢視產業因素、市場、原國與他國經濟系統之差異、技術因素、廠商/子公司專屬性因素等對廠商績效之衝擊。Boggs & Mitchell發現先動廠商在國外直接投資之優勢和廠商大小、成立時間長短、產業技術水準、產業集中度、市場大小及市場集中度有關。不同環境法規制度可分類為:1. 缺乏環境法規制度2. 指揮與控制制度管末處理

9、3. 指揮與控制制度-環境技術4. 獎勵(誘因)制度表一的十二個競爭情節第一列:A廠商採用指揮與控制制度管末處理,B廠商可能採用上述四種制度之一。第一格:對A廠商略不利,因B廠商面對環境法規較鬆。第二格:對A廠商較不利(-),因B廠商不須做任何環保投資。第三格:對A廠商更不利(-),因A廠商採用管末處理不會降低成本,B廠商採用環境技術可降低成本。第四格:對A廠商最不利(-),因B廠商可投資環境技術,並持續改善。第二列:A廠商採用指揮與控制制度環境技術。第五格:對A廠商相當有利(+),因B廠商只做管末處理投資,不會降低成本。第六格:對A廠商較有利(+),因A廠商採用環境技術可降低成本,而B廠商不

10、做任何環保投資。第七格:對A廠商略不利,因B廠商面對環境法規較鬆。第八格:對A廠商較不利(-),因B廠商可投資環境技術,並持續改善。第三列:A廠商採用獎勵(誘因)制度。(此列對A廠商最有利)第九格:對A廠商最有利(+),因B廠商只做管末處理投資,不會降低成本,而A廠商可選擇投資最佳環境技術,並持續改善。第十格:對A廠商還是相當有利(+)。第十一格:對A廠商有利程度下降(+)。第十二格:對A廠商略不利,因B廠商面對環境法規較鬆。在第一、七、十二格中,A廠商仍可有利,因為:1. A廠商有經驗,B廠商限於時間,技術選擇不正確。2. A廠商對稀有資源具先買權,建立良好企業形象或品牌。3. A廠商可易獲

11、得環境技術。在不同國家環保法規下維持先動廠商優勢之提議提議1a:A廠商在指揮與控制制度管末處理,採用學習曲線。提議1b:A廠商在指揮與控制制度環境技術,採用學習曲線最有利,模仿之障礙、人力與組織資產其次。提議1c:A廠商可選擇投資最佳環境技術,並持續改善,採用人力與組織資產最有利,技術模仿之障礙其次。提議2a:當產業高度競爭,B廠商不須面對環境法規,環境技術可行時,B廠商做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降低污染的投資,則A廠商之優勢可能減弱。提議2b:當環境技術可行時,產業競爭力將是兩廠商人力與組織資產相對強度的決定因素。提議3:當兩家企業都是面臨incentive-based regulation時,

12、企業的競爭力決定於人員與組織資產的多寡程度。管理義涵:本文最大的貢獻,在於採用環境科技的先進者之觀點來分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雖然說Porter在1990年已經提出了相類似的論點,但是Porter將重點放在政府的角色與其決策,對於環保規範與競爭力的關係沒有清楚的交代。而本文透過實證研究,比較兩家面對不同環保情境的國際企業,歸納出:當環保規範改變時,環境科技的先進者是可以維持企業的競爭力的。對於那些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而言,這個研究結果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意涵與未來研究1.推導理論待驗證。2.量度法規結構之困難(作者提出一些解決方案)3.國與國間法規相同,執行不同。4.第一層意涵是後續研究可根據其12

13、情節、6個提議、及各決定因素或再創新因素而繼續進行研究。5.第貳層意涵是後續研究可根據其12情節、6個提議、及各決定因素或再創新因素而繼續進行研究。6.進一步探討先動廠商優勢維持之國際化研究之文獻。7.在發展理論及實證研究之同時,應注意法規之內涵。8.管理二意涵:(1).在國際競爭者面對較鬆法規下,先動廠商優勢之維持是可能的。(2).降低成本、提高銷售、降低污染的新觀念在法規日嚴下將不斷成為議題。圖表表1B FollowerA First Mover指揮與控制制度管末處理缺乏環境法規制度指揮與控制制度-環境技術獎勵(誘因)制度指揮與控制制度管末處理 1 A廠商略不利 2對A廠商較不利(-) 3

14、對A廠商更不利(-) 4對A廠商最不利 (-)指揮與控制制度-環境技術 5對A廠商相當有利 (+) 6對A廠商較有利(+) 7對A廠商略不利 8對A廠商較不利 (-)獎勵(誘因)制度 9對A廠商最有利(+) 10對A廠商還是相當有利(+) 11對A廠商有利程度下降(+) 12對A廠商略不利參考文獻1. Barbera, A. J., & McConnell. V. D. 1990.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y productivity: Direct and indirect elects.2. Journal o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50-65.3. Barney, J. 19860. Strategic factor markets: Expectations, 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 32: 1231-1241.4. Barney, J. 1986b.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