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79768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1.教育的根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根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育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 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构造趋向合理化;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6.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

2、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教育促进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7.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1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达在:第一,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

3、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构造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开展水平。8.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9.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的文化功能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

4、、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达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确实实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开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11.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2.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

5、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3.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4.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方案地对研究对象进展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历事实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方案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展整理和分析,从而提醒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

6、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展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力根底,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方案的研究活动。 6教育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历的故事性特征进展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即教育主体表达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15.校本研究的根本要素

7、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16.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2质性方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17.教育研究的根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研究方案;4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18.教育文献网络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19.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具有鼓励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0.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开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21.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8、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2.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根本特点: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立事业效劳。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3.德育的概念及其根本任务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安康的心理品质。24.智育的概念及其根本任务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开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根本任

9、务: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知识根底;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根本技能;3培养和开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2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开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要求掌握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6.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

10、全面性、根底性、主体性、开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27.素质教育的涵: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8.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开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4人口开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9.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

11、展;4高等教育群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30. 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2公共性; 3免费性;4根底性;5普及性31.制约课程的因素。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根底及其可承受性学习者身心开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3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根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该派理论的根本观点是主教学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

12、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33.活动中心课程论根本观点第一,主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历,而学习就是经历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历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历开场;第三,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大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发挥协助作用。34.社会中心课程论的根本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根本主包括以下容: 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容统一于社会改造;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2课程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13、 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5.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3主平行与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36. 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开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

14、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7.课程容的表现形式 1课程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方案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围、深度和构造,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展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开展和具体化。38. 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展学习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展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根据教学方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容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9.教课书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容的根底性和适用性;3知识的在逻辑和教学法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课书的编排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