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计划.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796475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渗透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德育渗透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德育渗透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渗透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渗透计划.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1、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支撑点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

2、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2、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德育渗透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

3、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德育教育的自然性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

4、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2)创设良好氛围,添加德育教育的柔软性。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

5、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3)引入多媒体,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3、关注生活时政内容,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热爱祖国、热爱

6、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但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可信度。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所以,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开设选修课或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

7、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5、展示政治教师魅力,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最好得是个

8、“杂家”,文、史、经、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皆应涉猎。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教师,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着无形的感召力。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人格的健康和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形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三、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情理法并用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

9、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二)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三)开放民主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TO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