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前 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科学谋划、编制泉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壮大经济增长极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现代化。本规划根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目 录第一章 发展环境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
2、题4三、发展机遇6第二章 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 区域产业布局11一、环泉州湾产业核心区11二、泉州南翼产业集聚区12三、泉州北翼产业集聚区13四、安永德及南安西北部产业拓展区13第四章 重点领域15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5(一)电子核心产业15(二)新一代信息网络18(三)信息技术服务18(四)数字创意19二、新材料产业20(一)先进基础材料20(二)关键战略材料21(三)前沿新材料22三、高端装备产业23(一)智能制造装备23(二)高端专用装备24四、新能源产业26(一)高效光伏26(二)现代储能28(三)氢能及燃料电池28(四)生物质能29(五)能源
3、物联网29五、生物与新医药产业30(一)生物医药30(二)生物医学工程31(三)“生物+”相关产业32第五章 主要任务34一、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34(一)构建创新战略科技力量34(二)推动前沿产业技术创新35(三)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5二、培育做大市场主体35(一)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36(二)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三)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37三、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7(一)加强生态谋划设计37(二)加快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38(三)推动“新基建”赋能产业发展38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39(一)实施产业发展亮点工程39(二)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40(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
4、集群41五、扩大应用试点示范43(一)推进行业试点示范43(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44(三)推动质量品牌标准建设44六、拓展高水平开放合作45(一)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45(二)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45(三)推进泉台科技产业合作46第六章 保障措施47一、完善工作机制47二、优化营商环境47三、创新金融服务48四、强化人才支撑48五、强化监测评估49 3 第一章 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泉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积极培育壮大发展
5、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群体加速形成、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3%,先进制造业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9%提高至2020年的12.8%。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全市高成长企业超过247家,高新技术企业1037家,先后有多家企业入围省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名单。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
6、020年数字经济指数在351个城市中排名第28位,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5%,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网络零售聚集区和网货供应地,拥有4个国家电商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二)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深入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工程,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全市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67.8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2.08亿元,年均增长15.9%。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引进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华中科大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18个大院大所,拥有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
7、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孵化器、1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7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5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中介服务加快发展,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拥有3个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泉州)基地、3个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高校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建成21个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2个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三)高效聚集产生新成效。围绕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
8、片区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速引入一大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支撑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增强。2020年,福厦泉自创区泉州片区(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30.65亿元,增长7.27%,超额完成了泉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提出的量化指标。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现,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的五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等3个集群初步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集群发展驱动各地收获发展新引擎,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逐步成熟壮大,福
9、建装备制造业(南安、晋江)基地、福建(洛江)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园、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泉州开发区智能机械装备产业园、丰泽区北峰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等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做大,产值达到460亿元,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建成“泉州芯谷”落地三安、晋华、渠梁等半导体产业龙头项目,全市半导体产业累计引进项目超6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产值达到650亿元,重点建设石墨烯、功能纤维、氧化锆等3条产业链。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10、产值达到550亿元,培育了南方路机、铁拓机械、晋工机械等一批全国知名高端装备品牌,嘉泰数控成功研发出国内领先的微晶氧化锆陶瓷加工设备。新能源产业突破发展,产值达到200亿元,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金石能源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全球领先,转化效率高达25%。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加快培育,产值达到50亿元,重点规划建设基因生物、制药业2条产业链,建设基因数据库,培育基因检测、基因大数据等产业,推动泉州易初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化学药原料、泉州正和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铁皮石斛原球茎克隆技术等项目落地。(五)政策服务激发新活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
11、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泉州市新材料产业六大重点领域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七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发展。二、存在问题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聚集态势初具雏形,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整体竞争力不强。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建链”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体偏少,产值不大,居行业龙头地位的领军企业不多。在建产业重点项目数量较少,带动性
12、不强、产业链偏短偏细、规模效益不明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及关键设备供应能力较薄弱,大部分产能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二)创新支撑不足。泉州市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强,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缺乏,企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较少,竞争力不强,成套生产设备、高端生产技术的生产和加工工艺有待进一步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R&D人员、R&D投入经费存在明显短板,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44件,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经济大市”体量不匹配。(三)产业配套不畅。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
13、横向一体化为主,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产业集群缺乏纵深,未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作用。产业上下游企业比例不协调,发展不平衡,缺乏长期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长期依赖外部供应链。(四)产业人才匮乏。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应用型人才紧缺,中高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人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泉州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少,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五)融资难问题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研发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风险成本高等特点,获得金融机构融资难度较大,后续跟进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时常面临
14、资金困境。创业投资过度关注短线投资而轻长线投资,对孵化期、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企业扶持不足。融资性担保机构在风险控制、业务拓展等方面还不够成熟,难以发挥增信服务的作用。三、发展机遇(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发展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革命性方式促进产业变革,使产业的增长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技术驱动。(二)国际分
15、工体系面临全面调整新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依托的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红利显著弱化,要素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传统成本型竞争优势逐渐消退,价值链体系开始向研发和创新倾斜,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在从错位竞争转向正面竞争。(三)国内经济发展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与国际产业的技术代差快速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了创新发展新阶段,正在向基础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加强,突出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四)国内社会发展步入高品质生活新变化。国内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出现历史性新变化,新兴需求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较以往快速提升,与国际先进的距离也在快速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持续的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不复存在,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