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79531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教学随笔.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随笔 李雪梅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上课时总有几位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

2、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3、,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

4、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

5、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随笔 李雪梅 通过对三年级语文一学期来的教学,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

6、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 、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 、会读书。 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