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7936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黄著项).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上思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黄著项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差,从一年级抓起,创设读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是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关键词:一年级学生 读书环境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近年来,一直执教高年级,总感觉学生的阅读能力欠佳,每次的考试阅读题丢分多,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有幸教一年级,一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很多:给学生什么样的读书环境,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一、营造书香氛围 (1)精心布置教室。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开学之初在教室的墙面张

2、贴名人有关读书的名言, 教室里充满书香气息,教师精心设计第一堂课,给学生讲述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讲述汉代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故事,李白小时候“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并告诉学生: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人,正因为他这么爱读书,才成为名扬千古的大诗人。孩子们一个个睁大眼睛。我想,我已经把一粒爱读书的种子埋进了他们的心里! (2)创办班级图书角。现代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给孩子买大量的课外读物,。但买来以后又没有好好读,很浪费。我发动每个学生把家里的藏书带来,放在班级图书角,跟班里的同学交换读,在班里设立“读书之星”,读完一本书奖一颗星,谁的星星多,就成为“读书之星”,奖励一本新书。

3、逢年过节我都提议家长送孩子们一本好书作为礼物。靠这样的方法,我们班的图书角有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而且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对于这琳琅满目的图书,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每天中午早早地到校,就是想美美地看一看图书角那一本本精美的书。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他们就失去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阅读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1)故事会。在班级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故事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选择

4、,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童话、寓言和故事。 (2)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一年级上学期我们班要求读的是小学生必背古诗50首,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定期举行了古诗背诵大赛,每次都设了很多的奖项,大部分学生获得了奖项,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很多孩子可以当小老师。这让他们更有成就感,都能把小学生必背古诗50首背下来。(3)词语接龙。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它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4)剪贴报。让学生将日常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优美语段剪下收集起来,作为日常的积累。

5、这一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加强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和兴趣,丰富了课余生活。例如教学春天这一单元时,让学生收集春天的图片和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学生的兴趣相当高,都以自己收集的材料多、新鲜而自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5)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发阅读动机的良师妙药。只有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学生才能积极地寻求知识,提高自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出不同的办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我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

6、“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妈妈是谁?长得怎样?”这样一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激发出来。(6)图画激趣。一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美丽的图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展示优美图画。尤其是好的课件可以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足以说明读的作用。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图文结合。一年级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且大部分插图就包

7、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山羊收菜后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有帮助。(2)读思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雪地

8、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雪地里都有哪些小画家?他们都画了什么?它们的画笔是什么?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3)读说结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读一读这首烩炙人口的数字诗,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哪些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孩子们有了兴趣,有的说,你看山上有六七座亭台,可能是让过路人休息的吧;有的说,山下还有四五个人家,烟囱里冒出来的烟

9、都把村子笼罩起来了;有的说,这两个孩子可能在说,好美的景色啊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到了小山村的美丽,这时再让学生读这首诗时,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孩子们看到美景高兴的心情。(4)读认结合。从学习拼音到认识汉字,以及到后来慢慢接触短小的课文,一年级语文教材处处体现出利用课外阅读积累认识了哪些字词的激趣方法。在平时的指导阅读中,我也适时展示学生们课外认字的成果。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自主认字的乐趣,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学到一个新字的时候,经常会问是怎么认识的。学生们便会说在哪里见过,并让其说出所读书或文章的名字,展示阅读效

10、果。在刚学习拼音的时候,鼓励他们多拼读一些拼音多,句子短的儿歌,童谣,古诗等;接着到后来就多一些篇幅较短的,故事性强的童话故事类的,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渐的,他们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5)读画结合。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还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春雨的色彩画下来。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画。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学生的讲解,我真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叫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总之,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