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79169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师范大学2015省级骨干教师论文(设计)题目: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 学科: 高中语文 完成日期: 2015年 7 月 28 日题 目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 _ - 边城解读与课例分析 摘 要: 我宁愿把这篇小说理解为沈从文对故乡满含深情的回望和对故乡人的满腔赤诚的悲悯,是从理想化的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站在故乡之外,居高临下而又满怀深情地审视这片土壤,以更加博大地爱的目光穿透时空,不仅看到当下故乡的美,更看到了记忆和心灵深处美好未曾遗失的故乡;不仅看到了故乡人的美,还看到了阻碍他们走向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深刻的地方。爱,不仅仅透过迷离的眼光去沉醉去痴迷去

2、歌颂,更是冷静地超越感性去剖析去反省去暴露。 关键词: 悲悯的情怀 浪漫主义手法 人性的孤独 悲剧的命运目 录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 ( 1 )一、引言 ( 3 )二、边城解读 ( 5)(一)知人论世 ( 3 )(二)立足手法( 4 )(三)解读文本( 5 )三、边城教学设计 ( 9 )注释( 9 )参考文献( 9 )从理想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边城解读与课例展示引言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以“美”动人,塑造了一大批质朴真纯的人物形象,也为当今现实中的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山美水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众多的有关边城的评论性作品中,更多的作者解读倾向于唯美,认为沈从文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乐土一群善良美好的人。

3、例如有人说:“沈从文在创作中,总是以自然、健康、和谐的生命形式为主题。他创作时往往祛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健康、优美的生活。这种美学追求在边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又如“ 沈先生偏爱湘西农村,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该地区人情风俗的精致描绘,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水乡市埠或山野村庄,都是一首和谐雅丽的诗,都是一幅富于光色的画。其湘西小说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结合,田园牧歌式的描绘,再加上作者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自己也为读者复现出湘西生民朴素的生命形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在

4、他的世界里充满和谐与宁静、率真与善良,充满人性美和牧歌情调。他为我们读者展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在最偏僻的背景里描绘的种种瑰丽多姿的场面。” 2边城 中的“美”的因素确实存在并且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关注自然美、人性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美”因何而来,还要看透这“美”走向何方。因此,我们不妨深入地思索,沈从文通过边城究竟想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情怀。可以说,在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我就总是感觉到沉重压抑,总是若有若无地感受到青山绿水,纯真质朴之下那层隐隐的悲凉。再三研读,又翻阅了很多关的评论鉴赏性文章,我依然认为单纯地把边城解读为“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文学梦”显然不够全面。我宁愿把这篇小说理解为沈

5、从文对故乡满含深情的回望和对故乡人的满腔赤诚的悲悯,是从理想化的世界折射出的人性的孤独。站在故乡之外,居高临下而又满怀深情地审视这片土壤,以更加博大地爱的目光穿透时空,不仅看到当下故乡的美,更看到了记忆和心灵深处美好未曾遗失的故乡;不仅看到了故乡人的美,还看到了阻碍他们走向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深刻的地方。爱,不仅仅透过迷离的眼光去沉醉去痴迷去歌颂,更是冷静地超越感性去剖析去自省去暴露。正文(一)立足作者,才能全面地解读沈从文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边城所描绘的湘西风光在沈从文的心里并非是一片纯洁美丽的圣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其实当时的湘西地区并非世外桃源。尤

6、其是 一九三四年,沈从文曾从北平返回故乡一趟,湘西当时留给他的印象是 “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惟实庸俗人生观”。记忆中满含深爱之情向往之情的故乡似乎面目全非了。出于对湘西的挚爱,也痛感于当前现实的残酷,沈从文追溯既往的美好,思考未来的方向,写出他记忆和怀念中的湘西的人情世态。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写的其实是“往日”的湘西,是已然退出现实的湘西,是现代文明浪潮尚未大举侵入的封闭的山村社会。 作品中有众多的线索可以带领我们有所发现。从文中点明的茶峒 “驻扎

7、一营由昔年绿营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 ”、“皇帝已不再坐江山”来看,作品写的是民国初年的湘西,是作者幼年心目中的湘西,或者说是作者目睹了湘西令人痛苦的现状之后,更加深深怀念的、梦幻中的湘西。作为一个离开湘西的游子,沈从文的全部生活印记都离不开对湘西世界的直面和怀念中的矛盾纠结。虽然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作者仍然希望通过对那湘西故土的如诗如梦般的描绘,表现出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一方面竭力在作品中保护着对湘西的梦幻般的回忆,另一方面已经预想到湘西世界即将消亡的必然命运。所以,小说中的美好似乎是作者不愿意醒来又不得不醒来的一个美梦。小说结尾写到那座

8、白塔在雷雨之夜轰然倒塌的情节,白塔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而且已经成为湘西世界的一个象征。塔的倒掉也就预示着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二)立足手法,解读沈从文的主要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大量小说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其中首推的是他的边城,这个洋溢着温和美好的水边小城,充满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美的化身,是美德的集大成者。例如天真单纯善良美丽的翠翠,她对爱的朦胧淳朴的向往,她对爷爷的依赖关心和爱。对亲情地固守和对爱情的坚守成就了一个女神般的姑娘。她的外祖父,一个摆渡人,生活清贫却豪爽慷慨,甚至颇有视金钱如粪土的侠义风范。傩送为了爱情,宁愿放弃贵重的陪嫁,而选

9、择翠翠。在这里似乎没有邪恶、贪欲、自私、嫉妒,人人都那么善良、真诚、自足、重情重义。所有这些都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是对现实的夸张,或者说是作者所期望的心里珍存的湘西人。其实现实生活在小说中还是若隐若现的面露狰狞,例如:“但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小财主的产业。”单看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地位与财富的不平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作者就是在残酷丑陋的现实基础上,借助想象,借助一个偏僻到闭塞的湘西偏远地区的生活,来描画自己理想世界中的人。他有意地过滤掉了落后丑恶和痛苦,以神话般的笔触把读者引入一个梦一般的世界。例如:“倘若有人当时就想喝一口祖父葫芦中

10、的酒,这老船夫也从不吝啬,必很快的就把葫芦递过去。酒喝过后,那兵营中人卷舌子舔着嘴唇,称赞酒好,于是又必被勒迫着喝第二口。酒在这种情形下少起来了,就又跑到原来铺上去,加满为止。”“卖肉的明白他那种性情,到他称肉时总选取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他见及时却将说:“喂喂,大老板,我不要你那些好处!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鱿鱼肉丝用的肉,莫同我开玩笑!我要夹项肉,我要浓的,糯的,我是个划船人,我要拿去炖胡萝卜喝酒的!”得了肉,把钱交过手时,自己先数一次,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会他,把一手钱哗的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是妩媚的微笑着走了。屠户与其他买肉人,见到他这种神气,必笑个不止。”这个片段

11、中,老船夫的淳朴、豪爽、仗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与所有人友好交往,大家也对这个老人心怀敬意。他既不愿意占别人的便宜,又不好拒绝他人的善意,就这样心怀满足的喜悦穿梭在山水之间。除此之外,其他人也是温和有礼,对一个摆渡的老人,他们客气又尊敬,有着一种对他完全理解的爱,他们之间的交往和谐美好,你能想象得到每个人脸上满足幸福的微笑。甚至于心爱的女儿为爱殉情,丢下年幼的翠翠给他抚养,他却不归罪于任何人,似乎是毫无怨言的承受下来,默默的抚养着翠翠长大成人。 沈从文无疑是深爱着湘西人,慈爱的老人、美丽的少女、真诚的青年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不是现实,因为他眼前的湘西人已然变得世俗,变得追名逐利。于是他怀着痛惜利用

12、想象把这些人美化了,在他的心中,这些人就应该如此。当然他的其他小说也或多或少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谱写了一曲曲真诚的爱的颂歌,造就了一个个现实与梦幻交融的浪漫意境。这些人物既是已经遗失的美好,又是沈从文内心渴望永远保留的美好,是他对湘西人美好的期望。(三)立足文本,解读美好形象的悲剧命运。汪曾祺说 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解读体会作品中的美的同时,还有不可回避的一面,那就是人性的孤独,与这孤独造成的悲剧。以主要情节为例: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但是由于年龄的差异,二人无法很好地沟通

13、;傩送和天宝都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宝为了成全弟弟去闯滩,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如许的纠结,种种感情的纠葛,使得读者随着人物而痛苦不已。 这座封闭在山水中的小城,美则美矣,却也相对封闭落后,保持自然质朴的同时,也必然保留着不够文明的一面。这里生活着一群内心封闭的人们。所以,除了让读者感受到美,沈从文似乎也在向读者传递着一个信号,起码是在你心里留下了一个疑问“一群善良的人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幸福?

14、”沈从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沈从文一方面从边城那原始古朴的民风里找到了他渴望的人情人性的美,同时对湘西人民因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孤独悲凉的人生有一种忧患与痛惜。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的:翠翠的父母为爱而死、祖父心力交瘁而死,以及天保惨死和翠翠的爱情悲剧等。他们的悲剧看似是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正是人物无法主宰命运的写照。翠翠与老船夫的内心孤独,他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他们心底不被理解的希望与痛苦,又与作者的主观情绪紧紧相连,化为边 城的一种内在的悲凉而感伤的乐章,使作品通篇浸透着一种忧郁的抒情诗气氛。例如: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 翠翠心想:“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又如: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首先感受到翠翠和二老之间的有情却又隔膜的状态。似乎他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