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79061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形态的一点思考 写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十周年之际设立虚拟大学园,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和实践,她巧妙的解决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面临的“短板”问题,以“拿来主义”的精神,聚集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和项目资源。从深层次讲,设立虚拟大学园,改变了大学依赖属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固有模式,拓宽了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的前十年,是以为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聚集资源的阶段。客观的讲,虚拟大学园还是一个“集合体”,而非“聚合体”。也就是说,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砌”,尚未与深圳发达的高新技术

2、产业产生更紧密的结合,还无法形成“结构力”,无法真正从一个侧面去支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新的腾飞和发展。要发挥一个事物的作用,就要还原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其原始定位出发,遵循发展规律,才能使其产生真正的效应,我们称其为“追根溯源”;一个事物承载了过多与其自身定位无紧密联系的职能,势必造成负担过重,“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有几个紧密联系着的问题请大家注意:为什么把虚拟大学园建在高新技术产业区,而不是教育系统?为什么设立了虚拟大学园,还要建设大学城?为什么设立了虚拟大学园,建设了大学城,还要搞南方科技大学?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似乎能得出一个结论:深圳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虚拟大学

3、园定位成一个教育机构,或者说教育职能本不是虚拟大学园的本质属性。如果有,那也说明教育职能只是虚拟大学园的附属职能或者阶段性职能!按照个人的理解,赋予虚拟大学园在某一时段内的教育培训职能,只是一个“饵”,决策者希望通过一定市场的让渡,给予各成员院校在深圳“生存”的空间。院校在深圳站稳脚跟了,决策者希望的科技资源引进的大戏就应该上演了。但虚拟大学园目前在深圳社会中被认知的,却是另一个概念虚拟大学园是教育机构,是培训机构的聚集。虚拟大学园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却被忽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名字,“虚拟大学园”给大众的第一印象是“网络大学”,是做网络教育的;二是在对外宣传中,虚

4、拟大学园的教育职能被放大了。存在即合理,个人并不反对在一定时期发展虚拟大学园的教育职能,包括去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但虚拟大学园最应该做的,却是深圳的决策者最想要的大力聚集科技资源,最终促成企业能力的“聚变”,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请注意,是产业)的贡献。基于以上观点,个人对虚拟大学园后十年发展形态的建议是:“破”与“立”所谓“破”,即将虚拟大学园一分为二,划分为“深圳虚拟大学园”和“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两大运营主体,分别从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两个方向独立发展;所谓“立”,即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高举自主创新的大旗,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院校有效资源和深圳产业的有效结合,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

5、业新的飞跃和发展。一、将“虚拟大学园”办成真正的虚拟大学园虚拟大学园存在了10年,其“超市化”的教育培训资源,“规模化”的教育培训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品牌。同时,虚拟大学园通过在教育培训领域的探索,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培训模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形式。因此将虚拟大学园的教育职能分离出来,在现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以网络教育为主体业务,将“虚拟大学园”办成真正的“网络大学”,使其名副其实,同时也可以在高等教育多元化模式发展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一)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虚拟大学园是众多国内名校教育资源的聚合体,但各成员院校与深

6、圳空间上的距离,使授课老师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仅授课不系统,互动性差,教育质量不高,而且导致教育成本过高。因此虚拟大学园要集合各成员院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网络教育,力争在短时期内使其成为国内网络教育的第一品牌。具体操作上,一是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引导各成员单位改变授课模式,变短时间现场授课为经常性、实时性、互动式的授课方式;二是虚拟大学园可以联合媒体单位,为成员院校在深圳开展的专业课程录制课件,供学员在网上学习;三是整合各成员单位的教育资源,对于相同专业中的相同课程,可以邀请国内最知名的教授录制课件,各院校共享。(二)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智囊团虚拟大学园的另一项重要职能

7、是集合各成员院校校长、两院院士的智力资源,组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囊团。通过专家咨询、院士(校长)论坛等多种形式,在改革思路、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论证等方面为深圳出谋划策。(三)要为其他支柱产业服务虚拟大学园不仅仅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虚拟大学园”,更是全深圳的“虚拟大学园”。虚拟大学园的资源应该向深圳的所有产业开放,要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服务。不仅要为这些产业培养管理人才,更要主动寻找突破口和结合点,用大学的智力成果,来提升这些支柱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四)成为高新区(产业带)的培训中心虚拟大学园可以征集企业需求,整合不同院校的优势

8、学科,灵活组织相关培训课程,为有需求的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还可以利用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实习研究生的资源,与深圳市各产业领域内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合作,建立若干研究生的实训基地,开展研究生的就业培训、上岗培训和相关技能培训,把虚拟大学园变为高新区(产业带)的培训中心。(五)成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搭桥者虚拟大学园能否成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主体?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展望一下:香港院校在祖国内地独立办学的需求由来已久,长期以来蓄积的力量时刻在等待着某一方向的“决堤”。假如通过各种努力,香港院校获得了在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独立办学的国家许可,由双方的需求所决定的这种合作发展是“井喷式

9、”的,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也都希望从中获得一块“蛋糕”。而从地方利益的考虑,深圳当然希望自己成为这场“大戏”的主角,但虚拟大学园能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和软硬件条件来承载这场合作?个人认为现有的“虚拟大学园”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深港高等教育的合作,以现有的发展趋势,其落脚点会在河套地区,届时决策者会用新的机构、新的机制去重新建立合作模式。目前虚拟大学园能做的,就是紧密联系香港的成员院校,努力去“撕开”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缺口”,为将来实打实的合作和发展搭建一座桥梁。二、加快“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业务体系的建设首先强烈建议将“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更名为“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因有二:一

10、是大学科技园是实体,没有“虚拟”或者“网络”的概念,仍然冠其以“虚拟”的名义,不利于被社会认同,不利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二是“大学科技园”与“虚拟大学园”的职能有了明显的划分和界定,为了便于区分,大学科技园的名字前不再冠以“虚拟大学园”。现阶段大学科技园正处于建设阶段,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各大学的深圳产学研基地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因此,大学科技园的工作重心应逐渐从建设协调向业务体系的建立转变。(一) 管理体系的建立一个科技园区没有完善、协调的管理体系,势必会造成各自为政和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政府也就无法实现建设这个园区的目的。从目前看,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例如,从最基础

11、的物业管理来看,假如各个院校的产学研基地聘请不同的管理公司,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大学科技园的公共区域谁来管理,公共区域的管理维护费用由谁来承担。诸多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1、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建立一要明确管理主体或者被授权管理者。无论是高新办直接管理或者是授权某一个下属机构来管理,必须明确一个直接的管理主体,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权限,按照市政府确立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来指导、规范各入驻院校产学研基地的发展,使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掌控能力不断强化。二是要探讨确立整个园区的管理模式。为了解决建设主体分散性给园区管理带来的困难,管理主体应召集各入驻院校探讨确定园区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

12、、理事会管理模式、行业协会管理模式、联盟管理模式等都可以考虑,也可以创新新型模式,但必须尽快确定,不能长拖不决。三是要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这种制度建设,打破由于主体的分散性给园区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封闭性和盲目性,实现园区建设和管理(包括物业管理)的和谐统一,功能区划的合理设置。四是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大学科技园经营管理团队才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一个能力出众,敢想实干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个园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2、土地监管政策需要尽快出台土地是稀缺资源,土地问题历来是敏感话题。深圳市政府拿出高新区内的“黄金宝地”以非常优惠的方式出

13、让给院校使用,这必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必须在深圳市的有关土地管理政策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的框架内尽快制定大学科技园的土地监管政策。目前,各入驻院校的产学研基地陆续建成,运营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悬挂在部分院校产学研基地大楼上那一串醒目的招商电话号码,已经向园区管理者发出了强烈的信号院校产学研基地能否调剂出租、调剂出租的条件是什么、调剂出租的面积比例是多少、租金是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摆在了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面前,必须尽快明确。个人认为大学科技园土地监管政策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1)深圳市政府应与入驻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土地的用途,明确市校双方合作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14、政府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用地的监管权力,强化市校双方对产学研建设用地的控制力,防止院校产学研基地变成“高科技房地产”。(2)院校改变土地性质或者土地使用权方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改变的,政府依法收回土地。(3)院校改变产学研基地用途的,依法收回土地,地上建筑物由政府以建设成本价回购。(4)土地长期闲置或者无法完成产学研基地建设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期限的,政府依法收回土地。(5)入驻院校自觉接受大学科技园管理主体对土地及产学研基地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3、要尽快制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大学科技园还没有一个发展规划。大学科技园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官方的定案。“凡事预则立不预

15、则废”,加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计划性,尽快制定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到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战略上来,势在必行。(二) 做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中心工作的孵化器按照科技部的说法,大学、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在产学研结合上的整体服务链条是大学出“种子”,大学科技园做“苗圃”,高新区是“高产田”。因此,大学科技园是被定位为有特殊项目来源和服务对象的孵化器。由于“深圳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的模式建设的,呈现进驻院校多、建设主体多、运营主体多等特点。这样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大学科技园,个人认为其成功运行的要素主要有:(1)高效管理协调各进驻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高校资源入孵企

16、业的高校背景(包括股权关系、合作关系等,这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其他孵化器的最显著标志);(3)高度创新入孵企业研发项目的自主创新性;(4)高层次运行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运行模式; (5)高水平服务依托高校科技资源建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因此,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业务体系上,应紧紧围绕上述要素的聚集和聚合,做好以下工作:1、突出协调机制,抓好三项管理鉴于大学科技园“进驻院校多、建设主体多、运营主体多”的特点,其管理体系应以协调机制为主,协调各园区单位按照整体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抓好三项管理。(1)空间管理大学科技园建成后,将是一个占地面积22.6公顷,拥有10多所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基地和政府投资建设的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高科技园区。如此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