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790047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5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通三防及瓦斯抽采防突基础知识汇总(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通三防”基础知识及相关公式第一章 通风瓦斯一、测风计算1、检验三次测量结果误差是否超过 5%E= (最大读数 -最小读数)最小读数100% 1.421中阻力矿中等1.42 0.3512小阻力矿容易2我矿峁上风井等积孔为 3.4 m2,马庄风井为 3.66 m2四、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三大定律 风流在通风网络中流动时,可以认为是连续的、稳定的流动。因此,任何 通风网络都遵守阻力定律、 风量平衡定律和风压平衡定律三个基本定律。 这些规 律对于任何形式的网络,无论其中的风路是按需分配还是自然分配,都能适用, 故称为普遍规律。五、通风网络基本形式及其特性1、串联风路及其特性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网络分

2、支彼此首尾顺序相联, 中间没有分叉的联接形式称 为串联通风网络。也称“一条龙”通风。串联风路的总风量与各分支的风量相等。串联风路的总风压等于各分支风压之和。串联风路的总风阻等于各分支风阻之和。 串联风路的总等积孔平方的倒数,等于各分支的等积孔平方的倒数之和。2、并联风路及其特性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分支从同一个支点分开, 又在另一节点同时汇合的通风网 络称为并联通风网络。并联风路的总风量等于各分支的风量之和。 并联风路的总风压等于任一分支的风压。 并联风路的总风阻平方根的倒数等于并联各分支风阻平方根倒数之和。 并联风路的总等积孔等于各分支等积孔之和。3、角联风路及其特性角联网络是指在两条并联网络中间

3、又有一条或一条以上分支与两并联分支 相通,不与并联的公共节点相联的网络。六、风筒百米漏风率计算Q吸Q出P=10000Q吸LP 风筒百米漏风率 ; Q 吸局扇风机吸风量;Q 出局扇风机风筒出风量; L 掘进工作面的风筒长度风筒百米漏风率符合以下规定(集团公司规定)通风距离 /m2000L100 /100%1510321.5七、瓦斯涌出量计算 1、绝对瓦斯涌出量:单位时间涌出的瓦斯体积,单位 m3/min 。Qg=Q C(CH4)式中 Qg-绝对瓦斯涌出量, m3/min; Q- 风量,m3/min; C(CH4)-风流中的 平均瓦斯浓度, %。2、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日产一吨煤同期所涌出的瓦斯量

4、,单位m3/t 。qg=1440 Qg/ Td式中 qg-相对瓦斯涌出量, m3/t;Qg-绝对瓦斯涌出量, m3/min; Td- 与瓦斯涌 出量相应区域的平均日产煤量, t/d。八、瓦斯修正值计算和二氧化碳测定方法光学瓦斯测定器是在 1 个标准大气压( 1.01 105Pa)温度 20的条件下标定刻度的。 当被测地点大气压力超过 (1.01 105100 )Pa、温度超过(202) 范围时,应当进行修正。 修正的方法是将已测得的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值乘以校 正系数 K。K=101.325/p T/293=345.82T/P式中 T测定地点绝对温度,绝对温度 T 与摄氏温度 t 的关系为: T

5、=t+273P测定地点的大气压力, Pa使用光学瓦斯测定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 用光学瓦斯测定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时,要首先测出瓦斯浓度,然后去掉 二氧化碳吸收管, 在测定出瓦斯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浓度, 后者减去前者, 再 乘以 0.955 的校正系数 (由于二氧化碳的折射率与瓦斯折射率相差不大, 一般测 定时,也可不校正)即为所要测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九、矿井瓦斯等级划分和认定1、矿井瓦斯等级划分为:(1)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以下简称突出矿井);(2)高瓦斯矿井;(3)瓦斯矿井。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矿井为瓦斯矿井:(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 10m3/t;(2)矿井绝对瓦

6、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 40m3/min;(3)矿井各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 3m 3/min ;(4)矿井各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 5m3/min 。3、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矿井为高瓦斯矿井:(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 10m3/t;(2)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 40m 3/min ;(3)矿井任一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 3m3/min ;(4)矿井任一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 5m3/min 。4、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矿井为突出矿井:(1)发生过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的;(2)经鉴定具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煤(岩)层的;(3)依照有关规定有

7、按照突出管理的煤层,但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突出危 险性鉴定的。十、矿井风量富裕系数相关知识(以我矿为例)1、风量富裕系数我矿目前总进风量为 16786m 3/min ,总回风量为 17068 m 3 /min ,我矿一采 区需风量为 6342 m 3/min,三采区需风量为 7690 m 3/min ,按照山西焦煤集团矿 井通风能力富裕系数不小于 1.5 要求,一采区需配风量为 9513m 3/min,三采区 需配风量为 11535 m 3/min ,现我矿一采区实际配风量为 8074m 3/min,三采区实 际配风量为 8712m 3/min,一采区实际风量富裕系数为 1.27 ,三采区实际风

8、量富 裕系数为 1.13 。目前矿井风量情况统计表采区需风量( m3/min )实际配风量( m3/min )应配风量( m3/min )备注一采区634280749513-1439三采区7690871211535-2823全矿井140321678621048-4262备注:需风量:根据矿井采掘工作面、 硐室及其他巷道所有用风地点, 按照现场条 件及相关规定,计算所得需配的风量;实际配风量: 矿井所有用风地点实际配备风量 (此数据能反应实际风量富裕 系数 ,即实际配风量与需配风量的比值) ;应配风量:根据山西焦煤集团矿井应配风量按需风量 1.5 富裕系数计算所得 (应配风量需风量 1.5 )。

9、通风富裕系数: 平衡矿井内部漏风和配风不均匀等因素而采用的系数, 高瓦 斯矿井 k 值取 1.20 。(根据国家 AQ1028-2006 标准规定)2、矿井有效风量率我矿现有效风量为 15257m 3/min ,总进风量为 16801m 3/min ,有效风量率 为 90.8% 。(根据省厅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规定矿井有效风量率应 87% )。(1)、矿井有效风量:送到采掘工作面、 硐室、和其他用风地点的风量总称。 ( 2)、矿井有效风量率:矿井有效风量占矿井总进风量的百分数。十一、相关通风参数规定值矿井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名称最高允许浓度( %)一氧化碳 CO0.0024氧化氮(换算成二氧化氮

10、 NO 2)0.00025二氧化硫 SO 20.0005硫化氢 H2S0.00066氨 NH30.004井巷中的允许风流速度井巷名称允许风速 /( m/s )最低最高无提升设备的风井和风硐15专为升降物料的井筒12风桥10升降人员和物料的井筒8主要进、回风巷8架线电机车巷道1.08运输机巷,采区进、回风巷0.256采煤工作面、掘进中的煤巷和半煤岩巷0.254掘进中的岩巷0.154其他通风人行巷道0.15注 1:设有梯子间的井筒或修理中的井筒,风速不得超过8 m/s ;梯子间四周经过封闭后,井筒中的最高允许风速可按表中有关规定执行。注 2:无瓦斯涌出的架线电机车巷道中的最低风速可低于1.0 m/

11、s ,但不得低于 0.5 m/s 。注 3: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采取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喷雾降尘等措施后,其最大风速可高于4 m/s 的规定值,但不得超过 5 m/s 。注 4:专用排瓦斯巷道的风速不得低于0.5 m/s ,抽放瓦斯巷道的风速不应低于 0.5 m/s 。矿井通风阻力要求矿井通风系统风量系统的通风阻力M3/minPa300015003000500020005000 10000250010000 20000200003920第二章 抽采、防突方面一、名词解释矿井瓦斯涌出量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 (岩)体涌入矿井中的气体总量, 矿井进行瓦斯 抽放时应包括抽放瓦斯量。绝对瓦斯涌出量单

12、位时间内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 (岩)体所涌出的瓦斯量, 单位采用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产 1t 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为 m3/t。残存瓦斯量 常压状态下,煤样解吸后残留在煤样中的瓦斯量。损失瓦斯量 煤样从暴露到开始测定解吸量期间所遗失的瓦斯量。 粉碎前自然解吸瓦斯量 在常压状态下,煤样井下解吸后运送到实验室粉碎前所解吸的瓦斯量。 粉碎前脱气量在负压状态下,煤样在粉碎前所解吸的瓦斯量。粉碎后自然解吸瓦斯量 在常压状态下,煤样在粉碎机中粉碎到 95% 以上煤样粒度小于 0.25mm 时 所解吸的瓦斯量。粉碎后脱气量在负压状态下,煤样在粉碎机中粉碎到 80% 以上煤样粒度小于 0.25mm 时 所解吸的瓦斯量。常压不可解吸瓦斯量 在常压状态下,粉碎解吸后仍残存在煤样中不可解吸的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