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787433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 B. C. D.【答案】1C 2.D考点:地理

2、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一)(2015上海卷)“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A、 B、 C、 D、2、“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

3、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3、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答案】1、A 2、D 3、C3、中亚与西亚因深居内陆或常年受副高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C正确。考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文化差异与环境差异。(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2.该生

4、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答案】1.D 2.C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名师点睛】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

5、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2015江苏卷)下图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下图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上左图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18上右图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A减少了1800平方米 B增加了1800平方米C增加了2700平方米 D减少了2700平方米【答案】17.A 18.D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名师点晴】本题组以某地两年的遥感影像和数据资料为切入点,简单考查学生对地

6、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第一小题考查遥感影像的判读,图片判读关键是地表起伏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特征差异;第二小题具体考查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计算,该题计算只要比较出两个年份“1”和“2”的变化数量,再乘以每个方格代表的面积即可。(2015江苏卷)下左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下右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

7、降量最大的是中国26.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答案】25.CD 26.BC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之路。【名师点晴】本题组热点话题“低碳排放”为切入点,考查可持续发展之路,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本题设计的要素较多,两个年份,两种现象,四个要素,还要搞清每个要素所能反映的地理事象特征及变化规律,做到这一点,两小题选对不难。(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

8、题。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5、C 6、D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015海南卷)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下图示意相关国家和地区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的变化。据此完成以下问题。6. 据图示信息推测,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

9、国的服装业( )A.自主品牌越来越多 B.原材料越来越短缺C.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D.设计能力不断下降7.1995-2000年,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更多服装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美国近 B.通关税率低 C.生产成本低 D.生产技术高【答案】6.C 7.B 【解析】试题分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1981-2000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服装业占美国进口服装份额逐渐下降。服装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和美国相比,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美国主要的服装进口地,随着上述地区劳动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国进口服装逐渐转向其它地区。 7.和美国相比,墨西哥劳动力成本较低。

10、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产品的通关税率大幅度降低,导致其后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服装逐渐增多。【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2015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T业基地的条件是 。(3分)(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2分)(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11、。 利 。弊 。(4分)(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4分)【答案】(13分)(1)煤、铁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好(任答3点)(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 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2点);加剧水资源短缺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2点)(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环境保护【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之路。(2015四川卷)13、(30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材料二“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6),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7)(1)川企产品利用“蓉欧快铁”出口,请分别指出其相对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的突出优点。(6分)(2)据图7,描述图6中甲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3)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12分)(4)一列装有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个人电

13、脑的“蓉欧快铁”奔驰在途中,判断列车的运行方向,并结合汽车生产条件,分析该列车终到站所在地区汽车生产的区位优势。(6分)【答案】(1)(6分)比航空运输费用低(2分),运量大(2分);比海洋运输时间短(2分)。(2)(6分)高原、山地为主(2分);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2分);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低(2分)。(3)(12分)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2分),多暴风雪(2分);内陆地区,气候干旱(2分),多风沙(2分);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2分),易发生滑坡、泥石流(2分)。(4)(6分)自东向西(2分)。欧洲中部地区有传统工业

14、区,原材料丰富,协作条件好(2分);汽车制造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资金雄厚(2分)。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主要交通方式特征比较,区域主要自然特征及灾害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名师点睛】掌握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特点,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能够运用题目中的材料、图文信息,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回答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两方面描述。影响现代交通线路修建的因素,主要考虑山区修路的困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工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从原料、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区域协作条件等方面分析。(十七)(2015上海卷)在全球化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6分)地理研究中常常用某一区域内某行业的就业人口密度(即某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来衡量该行业在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就业密度的变化可以反映行业的集聚和扩散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