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771079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 13.?谏太宗十思疏14.?滕王阁序15.?师说16?阿房宫赋本单元作品均为唐代散文的名家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切实掌握下列知识:唐代散文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对文坛的垄断,开启了一代新文风。特别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革新了文体和语言,注入了实际的社会内容,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与课文相关的魏征、韩愈、王勃、杜牧、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等作家作品和文史知识以及疏、序、说、赋等文体的特征;学习借鉴课文中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手法的运用技巧和组合关系;能积累掌握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的多义和活用现象;能背诵其中的名篇名段。本单元的

2、学习还要重点积累掌握文言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中起语法辅助作用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局部代词、副词,数量不多,但在句中的作用重要且很难把握。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用虚词为30个左右,如“安、但、而、耳、故、何、乎、夫、或、既、乃、其、且、然、假设、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那么、者、之等,其中“以、哉、所、且、矣、也、那么、于、乎、所、焉、而、夫是必须在本单元学习掌握好的。13.?谏太宗十思疏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的写作手法;3.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

3、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4.背诵全文。导学点拨窗口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榜样。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根底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那么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比照,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

4、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着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表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表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基本固那么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那么流远

5、德义积那么国安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纵情傲物守之难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思)罚所及,那么思无以怒而滥刑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办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基本原那么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基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基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那么,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

6、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比照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比照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比照,使被表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基本,而从背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基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比照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到达“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拟密切,因而可归纳为

7、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道,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则,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辨别)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评析

8、: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背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认前三个“不,否认之否认,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答复。

9、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表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大众思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的确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消耗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

10、题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假设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假设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

11、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斥,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那么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新唐书姚崇传)注蟊贼:吃禾苗的害虫。付畀(bi):付与。螟蜮:同注。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袄(yao):同“妖.13以下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

12、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此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短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短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C是说修德可以防止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短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D是说修德可以防止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短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解析:此题考句意的理解,综

13、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防止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B既要有德行,又要高低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办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D既要有正确的办法,又要高低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解析:本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办法“高低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

14、,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短少“高低齐心合力或短少“有正确的办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剪辑1: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假设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正,唯事形迹,假设君臣高低,同遵此路,那么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传)剪辑2: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