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75655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论述文把握结构思路学案教师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中心和结构思路一、学习目标序号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目标达成判定1学会整体把握一篇论述文的中心和结构思路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2008年广东高考)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

2、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

3、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

4、,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

5、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5、艺术

6、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

7、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12、A、C(B“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错误;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应为“逻辑思维”;E“职业痴呆”并非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F“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判断错误。)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13、D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14、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第二段侧重说明艺术要符合客

8、观规律,而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与科学的重叠与交融。(意对即可。)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15、示例:我认为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需要多点艺术,懂得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做到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则要具备科学的品格,求真求实,在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同时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三、自主探究复习问题一:试分析本文思路课文思路分析:第一段两句话:文章谈“创新与想象”

9、。句概括说艺术和科学的特征;句具体谈二者的区别与关联。句是次要信息; 句是重要信息。“但”之后更重要。 其主要内容是:艺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第二段三句话:句总说,是重要信息;句、句,是进一步说 明阐释,是次要信息。其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需具有科学的品格第三段8句话: 总说,是重要信息;10句是进一步举例阐释,是次要信息。其主要内容是:科学发现也常有艺术的品格第四段12句话:句总说,是重要信息;句是进一步举例阐释,是次要信息。其主要内容是:艺术与科学的重叠交融关系第五段2句话:句归纳上文,说明原因;句得出结论,是重要信息。其主要内容是:两种能力兼顾实现全面发展文章总体思路: 艺术创作需具

10、有科学的品格创新与想象艺术科学 艺术与科学的 两种能力兼顾相互渗透 重叠交融关系 实现全面发展相互补充 科学发现也常有艺术的品格四、知识方法整理问题二:如何整体把握一篇论述文的中心和结构思路?1、把握中心看标题2、把握思路抓关键信息: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信息;连缀重要词语信息,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五、学习效果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

11、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

12、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13、。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

14、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答案】BD【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