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课程名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所属专业大类名称制造所属专业类名称公路运输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负责人李恒宾所属学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部门汽车工程系二一六 年一月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一、课程建设基本情况1. 课程概况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1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依据青海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 2011 年度省级精
2、品课程的通知(青教高20114号),学院研究决定推荐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省级精品课程。2011 年 4 月 14 日,根据青海省教育厅关于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通知(青教高 201115 号)文件精神,我院正式启动本门课程建设工作, 建设周期 2 年。2. 建设目标经过 2 年建设期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课程建设成具有工学结合、 特色鲜明的省级精品课程。具体目标如下:1) 建立并完善教学文件 : 制定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建立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
3、评价方法。3) 完善和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出版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材;建设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题库、在线测试等为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4) 培养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教学能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特色较鲜明, 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3. 建设思路1) 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的确定是团队专业教师到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调研并参照劳动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汽车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技术发展状况,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的。2) 以典型工作任
4、务为载体,以维修实际为导向,设计教学单元在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中, 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以企业维修实际需要牵引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3) 采用理 - 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电子教程软件、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工作台、生产设备等, 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
5、1. 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表序号建设内容计划数量完成数量完成率 (%)课程标准(个)11100教学整体设计1 个1 个100教学教学单元设计6 个6 个1001125文件学生实训工单8 套10 套考核方案1 个1 个100实训指导书6 套6 套1002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完成100评价方式教材1 本1 本100电子教案6 章6 章100课程PPT课件10 个14 个1403资源视频、动画教学不少于 4 小时5 小时100建设模拟试卷5 套5 套100复习题库4 套4 套1004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 100%双师型完成1002. 建设成效1)课程
6、设置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基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设计与实施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 本课程教学设计是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 根据机电维修岗位能力要求, 参照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 课程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典型企业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驱动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以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在理 - 实一体化教室和发动机实训室完成学习任务,营造接近于真实的职业教育
7、氛围。 课程定位准确、 符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建设, 编制完成了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标准、 教学整体设计、 考核方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系结构的合理与否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而课程内容的有效执行是人才培养的保证。 因此,课程组成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经过企业调研、专家研讨,针对汽车后市场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实训设备条件, 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汽车后市场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序化、 整合,重点突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培养,并融合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
8、会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在职业工作岗位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方法和能力。 形成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实现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一专多能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如图1 所示。充分考虑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了现代汽车新技术、 现代汽车检测手段和故障诊断方法、 先进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工艺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归纳筛选归纳筛选企业调研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相关知识点、 技
9、能点、素质点的集合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梳理技术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项目课程知识体系图 1 课程内容选取过程图通过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按照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 汽车检测诊断基础知识、 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与检测设备、 汽车底盘性能检测与检测设备、 汽车电子系统性能检测与检测设备、汽车整车检测与检测设备 5 个教学项目。3)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建设以来, 依照本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课程学习领域和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0、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新颖直观、 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直观感知抽象、 复杂的数据库知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本课程授课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完成的教学文件资源、 图片资源、动画资源、视频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习题等资源,并定期更新,保证教学资源的系统性、时效性,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4)教学队伍本课程师资队伍 9 人,其中课程负责 1 人,主讲教师(兼校内实训指导教师)6 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2 人。师资队伍建设中,以双师素质建设为主线,“双百工程” 为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 通过国内外先进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与交流、专业技能培训、承担科研课题、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等途径,主持或
11、参与相关的教科研项目研究,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较鲜明的教学师资队伍。同时,教学队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承担本课程的所有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任务。每人都具有企业进行实践进修的经历。通过课程建设,由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获得了省内教学成果多个奖项,体现了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团队专职双师素质教师占 100%,本教学团队共编写出版相关教材 4 本,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5 )实践条件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课程校内实训基地拥有汽车整车实训区、 汽车底盘检测与诊断实训区、 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与诊断实训区、
12、汽车电气检测与诊断实训区。目前,校内实训基地的固定资产总值已达 2000 余万元,且设备先进、品种齐全。可以完成本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维护与修理等分项实训和汽车综合实训。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以整车实训车间和一汽大众等专门化培训学校为核心,整合校内实训资源,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投入万元购置了实训设备以及实训室内涵建设;先后新建实训室(培训学校) 7 个,新建“厂中校” 1 个,扩建实训室 2 个,完善整车维护实训车间 1 个,设备台套数达 2279 台套,工位数达 463 个,实训场地面积 30420.35m2,能够同时满足
13、300 余名学生开展主要实验实训项目。6)教学效果1、招生前景好,就业率高通过建设近几年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填报率90%以上,报到率100%,招生前景好;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并且受到企业广泛的欢迎,学生就业满意度高。2、综合能力强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动手能力强, 岗位适应快,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学生获奖率高在近几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中,学生荣获二等奖4 项,三等奖 6 项。4、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良好。7 )特色及政策支持( 1)特色与创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青海海达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在课程建设期间, 与青海海达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一条,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实习需要,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