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731667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论文题目:_学号:姓名:年级: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学校: 论文摘要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关键在于转化和推广,而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和速度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成就日新月异,各领域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方面的成果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先进性也走在同行业前列,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乏力,没有真正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真正发挥出科技的威力。所以说,科技成果若不加以推广应用,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作用,研究开发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本文从目前农业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采取的措施。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创新;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

3、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

4、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52亿元,亩节省成本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 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亿元,亩节省成本4.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

5、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

6、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 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

7、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改革措施 根据目前农业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采取的措施。 、加强思想认识,重视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推广是一项扎根农村、常抓不懈的服务性工作,必须要求科技人员深入推广第一线,依靠示范种植、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发放

8、宣传资料和结合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明确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接受科技人员给他们提供的服务;通过长期细致周到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对农民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科技人员的耐心工作,使农业收入取得明显成效,这种利益驱动会促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普及开展和辐射联动效应。 这种良性互动能够极大地加快农业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技推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过去,农技推广迟缓,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威力,农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配合甚至排斥),所以说,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关键是做好宣传教育、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这项工作是否到

9、位是农技推广工作是否能做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广工作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农技推广的对象是农民,农技推广的载体也是农民,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决定农技推广的成效。为了有条不紊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素质,通过讲座、定期培训、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多渠道让农民接触农业科技,丰富其知识,开阔其眼界,让他们以现代新型农民的视野来经营管理农业,以农场主的角色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素质提高了,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起来就没有障碍,限制农技推广的这一瓶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过去,只是为了推广而

10、推广,没有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因而推广效果不理想。 3、加强推广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精干推广团队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推广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农村工作的经验,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现代推广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过去那 种“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技推广发展的新形势,且严重阻碍推广工作的开展和整体推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作出调整和改进。为确保推广工作的质量和进度,根据推广工作的性质、范围和要求,建立一支专业推广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推广工作做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分享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11、,推广工作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工作就能顺利开展,而且效果显著。这样推广任务就不仅仅是推广人员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推广人员与农民共同的事业,把原来农民的被动性变为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是能动性,推广工作一定会取得满意效果。所以说推广人员必须要具有很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这样的一支队伍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进行好推广工作的关键。 4、稳定推广队伍,保障推广人员的利益 要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下大力气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事实证明,好的政策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稳定推广队伍,促进推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必须为推广技术人员提供政策保障,确保他们在技术职称评

12、聘晋升、劳动报酬等方面不受损失,让他们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出台新的成绩评定办法,让推广人员觉得干推广工作仍然可以出成果,实现自身价值,尽量排除不利于推广工作开展的干扰因素,应该为主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提供优惠政策,给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让其真正喜欢这项工作,并全身心投入推广事业,这样农技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发展。过去推广工作半途而废,没有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推广 人员政策待遇得不到保障,科技人员考虑自身利益,纷纷退出推广领域,致使推广工作不能继续开展,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

13、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3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2年第7期 4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2X年第212期5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2X年第期6莫琼才,赖志强.农业技术推广与生态农业关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X,34(2):382,385. 第二篇:关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调查和思考关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调查和思考 谭志军 当前粮食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这里笔者就多年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就改革当前的农业体

14、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充分有效发挥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农业体制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解放初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中国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当时由于大部分农民非常贫穷,连简单生产工具犁、耙、耕牛都没有,有些家庭没有劳动力,农业生产很难正常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政府领导农民成立了互助组,三至五个小家庭组成为一个互助组,互相帮助从事农业生产,互助组这种生产方式,很适合当时我国国情、民情、文化情,农民自觉自愿地做好农业生产,现在0岁以上的农民很怀念那样的一种生产方式,自由、轻松地从事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正常进行,自给

15、有余,生活稳定。在年的时间内,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五零年至五三年互助组,五四至五七年低级社,五八年至六一年高级社,六二年至八零年人民公社,八一年以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人民公社时期,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田、土、山水分到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从事农业生产,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员,都必须从事农业劳动,所有的工作由队长安排,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水利、修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简单的技术由老农带小农,熟手带新手,新的难的农业技术由县传达到乡,乡传达到村、到组,垂直贯彻,不打折扣,上下行动一致。大、中型水利工程由村或乡或县统一抽调劳动力进行建设。这一时期各项工作做得较好,特别是水利工作做得最好,所有的水库、渠道、梯田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但由于土地全部集中,时间全部统一,管得过死,太严,铁板一块,农民几乎没有自由,其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贫穷、落后,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将田、土、山、水按人头数分到家庭,各自耕种,这种制度的变化,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变化,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自由性得到极大的发挥,1981年至2年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