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731323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沉默的螺旋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默的螺旋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 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 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 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 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

2、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 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 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 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 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

3、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 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 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 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 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 的结果;(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 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 这种环境认知所

4、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 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 的诞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从舆论学和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 沉默的螺旋假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个假说中的舆论(public opinion)与传统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 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 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 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

5、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 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第二,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 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 认知一判断一行动 的全过程。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局限性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 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 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 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在这里,个人的差

6、异也应予以考虑。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 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 性质的议题,压力程度也会不同。 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公开表达的意见与团队成员自己的意见不一致。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缺陷1(一)媒介意见不等于公众意见 沉默的螺旋理论始终强调媒介如何使自己的意见变成公众意见,成为舆论。正如陈力丹 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沉默螺旋无形中揭示了媒介控制舆论时 发生的公众意见内外两张皮的现象,即公开发表的意见与公众自己的真正意见可能并不是一 回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有面上舆论相当一致,也显得颇为平稳,但潜在着社会意识 和信息交流

7、方面的某种危机,并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实际上,媒介意见往往不是多数派 或大众意见,而是少数派意见。如果说某一时期的媒介意见表现出与大众意见某种程度的一 致和契合,也并不能说明媒介意见代表公众意见,为公众利益服务,而其终极目的是为少数 派利益服务的。李普曼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出同样的决定或行为时的动机是千变万化 的,有着难以把握的复杂性。他在对 1920 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指出,共和党人的意见就更 加一致吗?组成共和党的大多数男男女女想法不一,有的为扩大生意,或使工人安分守己,或为了减税可见,媒介意见并不能代表公众的利益和意见,它总是首先表现为少数派 的意见,然后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与公众意见相

8、契合。从媒介发展史来看,媒介始终为两种势力所控制,即政治势力和资本势力,在阿特休尔 看来,新闻媒介从来都是权力的媒介,即当权者的媒介。而拥有这种权力的都是少数派, 他们利用媒介来引导舆论甚至制造舆论都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往往以公众意 见的面目出现而已。因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当真正的民意与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 就会利用媒介意见来加以引导,甚至动用暴力加以压制。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并非只是简单地划分为少数派和多数派两类,严格地说,可以划分 为许多阶层,但总体上表现为:优势少数派-大众-劣势少数派三种类型,尽管少数派内部 的构成也是极其复杂的。在一定时期内,优势少数派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9、优势地位,他们在社 会资源的占有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比如,掌握着国家政权,控制着国家暴力机器、媒介 等等。一句话,他们是社会的统治阶层,拥有绝对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由于他们控制着 媒介,所以媒介意见代表着他们的意见。劣势少数派在媒介的占有上并不占优势,甚至不拥 有媒介,因此在表达意见上往往处于非主流地位,也很难形成优势意见。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则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是少数派争取的对象,无论优势少数派 还是劣势少数派都力图使他们的意见表现为大众意见。文革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派利 用媒介大造舆论,并以公众意见的面目出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历史上 经常出现这样的悖论:一面压制

10、民意,一面声称自己代表民意。(二)少数派意见不会被改变 如前所述,优势少数派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介意见转化为优势意见,这种 优势意见会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进而使他们改变观点。但是仔 细考察现实,我们会发现媒介的优势意见实际上只对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起作用,而不 会使劣势少数派起作用,使他们改变观点。沉默螺旋理论认为沉默就意味着赞同或观点的转 变,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正如我国著名作家王小波所说:有一件事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 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就是因为有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11、。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 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 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可见,大众的沉默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媒介意见的赞同,劣势少数派的 沉默也并不意味着会转变观点。显然,沉默螺旋理论是对权力的媒介的合理化注释,而且还 有为权力帮忙的嫌疑。人们的观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后形成的观念,是决 不易改变的。那些容易为媒介意见改变观念的人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没有坚定信 念;(2)文化水平不高;(3)多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我国文革时期 的媒介意见正是严重影响了这些人,尤其

12、是青少年,因此,当年的红卫兵成了替 四人帮 等优势少数派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历史证明,那些暂时处于劣势的少数派具有坚定信念,并 不为当时的媒介意见所蛊惑,他们的意见也没有发生改变。优势少数派总是利用媒介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媒介环境,将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完全置于 这一媒介环境中,沉默的螺旋就在中间状态的大众中产生。劣势少数派往往有机会接触到不 为优势少数派所掌握的媒介,因而并不完全处在这一媒介环境中。同时,他们能够保持独立 思考的能力,并经常对现存的媒介环境持批判态度,即使他们因某种强制力量而沉默,却不 会改变观点。(三) 沉默的螺旋不值得欢呼沉默的螺旋是传播生态失衡的结果。所谓传播生态,是指社会各利

13、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 通过媒介得以反映的状况。如果各利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而均衡的反映,就表 明传播生态是平衡的,反之就是失衡。一般说来,传播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沉默的螺旋是不 会出现的,因为人们可以公开的不受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相反,传播生态失衡,往往使 劣势少数派的意见不能公开自由地表达,而优势少数派的意见不仅可以公开表达,而且能够 得到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形成优势意见。一些学者在批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不足时指出,沉默的螺旋奏效并非是无条件的。英国 的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的斯文温德尔在他们1981年出版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 指出,该模式表述的思想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新鲜,尽管以新的方法将这

14、些思想归拢在一起, 使他们与依赖电视为主要信息和思想来源的情形有了新的联系。他们指出了沉默螺旋理论奏 效的两个必要条件:(1)个人不能相互交流私人意见;(2)媒介意见和受众的观点具有特定的 一致并产生预期的意识积累,持不同意见的人才产生沉默的螺旋。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只 是还没有深入思考个人不能相互交流意见的现实原因。马克思在谈到报刊与舆论的关系时认为,报刊全面反映舆论只是一种总体情况,而具体 的报刊只是一方面舆论的代表,因为具有各种各样色彩和深刻矛盾的舆论定会找到相应的 报刊。显然,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暗含这样一个前提,即要想使媒介在总体上能够全面反映 舆论,必须是各利益集团或派别拥有自己的媒介

15、,或拥有代表自己意见的媒介,拥有表达各 自意见的空间。而沉默螺旋理论没有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媒介生存状态的复杂性, 只是把媒介作为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来看待的,因此,沉默螺旋理论过于理想化和简单 化了。不平衡的传播生态的根源在于媒介资源并非在社会各利益集团或派别之间实现平衡分 配,而是只为优势少数派所占有。优势少数派在将自己的意见转化为媒介意见时,首先考虑 的是自身利益,不可能是大众利益。这种状况发展到极端就是媒介完全成为优势少数派达到 自身目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他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媒介,操纵媒介,欺骗公众,打击对 手,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社会各利益集团或派别拥有自己的媒介是确保传

16、播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一定程度的 政治民主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各派别为了不使自己陷入沉默的螺旋,或者为了使自己所 要争取的大众不陷入沉默的螺旋,总是千方百计地争取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和创办报刊电台 的自由,也就是要拥有自己的媒介。这种努力本身就是要确保传播生态的平衡,打破优势少 数派对媒介的垄断。争取传播生态的平衡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付出巨大的牺牲,造成剧烈的社会动 荡,但是,同时也必然带来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论是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运动时总是首先从争取传播生态的平衡开始的。 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实现公开表达意见的自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