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本原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72917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学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学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学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学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基本原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 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二、 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三、 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四、 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五、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1、 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2、 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

2、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3、 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第二章、社会结构一、 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3、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二、 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三、 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第三章、社会角色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 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3、 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4、 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二、角色集:

4、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三、社会角色的类型:1、按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先赋(归属)角色、自致(成就)角色2、按承担社会角色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 不自觉角色:以前的角色持续到现在还没有改变。容易产生不自觉角色的原因:刚开始充当某种角色;当有他人在场及对角色提出明确要求;自我不断提醒等。3、 按社会角色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对权利义务严格要求规定。 开放性角色:随便,没有明确的规定。4、 按社会角色追求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追求效益为出发点 表现性角色:不以效益为出发点,维护社会的道德,实现社会稳定,出于责任感,义务感,光荣的。四、 社会角色的扮演:1、

5、 角色学习:特点:是综合性的学习;在社会互动中实现;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2、 角色领悟:对角色领悟千差万别,所以才会有同是服务员,但服务水平有高低。3、 角色实践:期望与领悟的进一步发展。4、 角色距离:原因:自己领悟角色不够;大多数期望过高。五、 社会角色失调:1、 角色冲突: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的冲突;应该协调好相互关系。 角色内的冲突:一个人扮演者许多不同的角色;应该把精力放在最主要的职位。2、 角色不清:(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角色的改变;新的社会角色的出现;领悟不够。3、 角色中段:主观客观的原因:如失业的在职职工、移居国外的华人。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要承

6、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是前一种角色与后来的新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有着直接的冲突。4、 角色失败:亦称角色崩溃:一种是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终退出舞台。 一种是还处于某种角色位置,但事实已经失败。5、 角色混同六、 角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角色建设:社会角度:要重视角色规范的建设;方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舆论。 个人角度:注重角色技能的提高:普通技能、特殊技能;重视角色素质的培养: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角色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在社会大舞台展现自己,个人的发展也为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第四章、社会群体一、 含义: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接起来,为实现一定目标

7、而结合起来的集体。二、 特征:1、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 共同的群体规范。4、 共同的群体意识。5、 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区别人群的依据,如乘客和旅客。三、 类型:1、 内群体:自己参与的群体,有归属感。2、 外群体:除内群体之外的群体。1、 参照群体2、 隶属群体1、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同辈群体。2、 次级群体:为达到一定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如办公室人员,大学院系同事,正 式组织中存在。比较:初级和次级的特征:面对面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广泛的角色和利益;大量自由的交往;充满情感的交流;初级关系不易转移;规模小。四、

8、 社会群体的结构:由群体规范、群体地位、群体角色和群体权威等要素构成。1、 群体规范:规定了成员应该如何行动以及违规的后果,地位越高越可以偏离群体,决定某种群体规范德尔重要性:能否促进群体的生存;能否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2、 群体地位:激励因素。3、 群体角色:4、 群体权威:领导:工具型领导、表意型领导(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协调) 领导风格: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五、 社会群体结构的类型:1、 群体的社会网络结构:相互交叉和多次阶梯的特点,判断该计较结构的合理性标准:根本在于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社区的兴盛,全面发展。2、 群体的内部组织结构:成员角色结构;成员质量结

9、构群体成员角色结构:由群体成员的数量,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领袖的配备,群体成员的交往关系组成,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一般层和领导层。群体成员的质量结构:由群体成员的能力、年龄、知识、信息和价值观的结合。质量分类:同质群体:容易形成意见、形成决议。 异质群体:方案比较完善,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群体效率,有效管理。第五章、社会组织一、含义: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群体。二、组织: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的社会群体。三、组织目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四、目标分类:主要目标、次要目标;长期目

10、标、短期目标;平衡性目标、改进性目标;显目标、隐目标。五、组织的特征:用来判断是否为组织的依据:1、为了更高效的达成群体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分工和权威分配。2、权利相对集中在领导手中,负责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3、组织成员不固定,可以更替。六、社会组织结构:1、正式结构:直线制结构:最原始的一种形式:机构简单,职责明确,决策统一,贯彻迅速的特点,适应于小组织,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高。职能制结构:优点是解决了主管领导专业指挥难的问题,但不容易集中领导。直线职能制结构:既避免了直线制的粗放,又保证了主管领导统一指挥。事业部制结构:各事业部门有强大的自主性,但又保证组织整体活动的统一性。矩形方阵制结构:又称

11、双维组织形式:优点:可以集思广益,增强灵活性和组织的整体性;减少成本支出;有利于领导考虑全局;专业人员可以相互学习。缺点:当双方领导出现矛盾时、职工无所是从,出现问题,责任承担不明确。2、非正式组织:优点:缓冲正式组织结构带来的压力;提出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能够成为推动组织改革维护组织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缺点:过于整合会让组织目标难以实现;容易出现小团体主义,拉帮结派;当非正式组织代替正式组织时,工作程序会发生混乱;容易造成机密泄露,谣言四起,人心涣散。七、科层制:1、 特征:明确分工;有明确的规定的职权等级;稳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

12、力依附于职位而不是个人。2、 优点: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提高工作效率。3、 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按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八、社会组织的理论流派1、 古典组织理论:德国 马克斯韦伯:创造了:科层制理论。 美国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法国 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十四项原则。特点:追求组织系统化,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办事效率化,管理标准化。局限性:过分强调物质因素,物质激励,重视组织内部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本性,忽视社会环境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影响。2、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来源霍桑实验表明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影响职工的积极性的有许多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

13、心理因素、人际因素等。九、群体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 加强群体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A、加强群体建设有利于优化社会结构:保障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严格的税收调节,抑制两级分化;通过普及高等教育,使大部分进入中层阶层。B、加强群体建设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尤其是初级群体的建设。C、加强群体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2、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群体建设:A、大力加强群体规范建设:B、努力增强群体凝聚力,建设好群体的领导核心:标准是:处理好内部成员的利益关系,不搞平均主义;掌握好群体的规模;积极对待非正式群体。C、增强凝聚力的方法:各成员得实惠;以成员安全感,归属

14、感满足成员的多方面需求;树立群体目标;给一定的压力;加强群体的沟通。D、积极优化群体价值观:怀疑型;功利型;投机型;享受型。 方法:塑造主导性的群体价值目标;积极借鉴西方价值观的优秀文明成果,吸取精华。十、补充的内容:1、 群体的凝聚力:既吸引力、向心力2、 提高凝聚力的方法:整体活动的频率;群体间的竞争;成员对群体规范的认同程度;群内群的存在及分歧;群体成员的品质因素。3、 初级群体的功能:A、对个人的功能:满足个人安全感的需要;满足情感的需要;满足归属感的需要。B、保持和传递社会文化,稳定社会秩序。第六章、家庭一、含义: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以性爱,母爱,父爱等特殊情感关系为纽带,以持续的共同居住和共同的经济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群体。二、地位: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三、发展历程:1、血婚制家庭:同辈男女互为夫妻,不允许父女结婚。2、伙婚制家庭:同一血缘家族的兄弟与另一血缘的姐妹结成夫妻,不允许兄妹结婚。3、偶婚制家庭:相对个体婚,婚姻很容易破裂,允许一夫多妻。4、专偶制家庭:一夫一妻:文明时代的到来,但允许一夫多妻的存在(封建时代)四、家庭类型:以家庭结构特点(即以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方式)1、核心家庭:已婚夫妇加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规模小,人数少,结构简单,关系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