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714542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说》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说》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说》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目:语文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吴建勤 班级: 姓名: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重点)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难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

2、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过程 一、预学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 ) 祗辱 ( ) 骈死( ) 槽枥 ( ) (

3、 ) 粟( ) 外见 (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 食( )之不能尽其才 一食( )或尽粟一石 (2)文学常识积累。 马说选自( ),作者( ),字( ),( )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我们学过的( )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4、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 )3. 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 (2)不能尽其材 同,。(3)其真无马邪 同,。 (4)才美不外见 同,。 2.一词多义 (1)策 执策而临之 ( ) (2)其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真不知马也(

5、 ) (3)食 食不饱,力不足( ) 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5)而 执策而临之 ( ) (6)以 策之不以其道( ) 而伯乐不常有( ) 不以千里称也(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旨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3、文章真是句句不离马啊。可是掩

6、卷静思,又让我们想起了多少封建社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九死不悔的屈原、愿“赌命报天子”的李白、“猛志固长在”的陶渊明他们,不也和千里马有着同样的遭遇吗?就说作者韩愈吧,他7岁读书,13岁能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目的何在?不就为济时用世吗?可当时统治阶级一手遮天,选拔制度腐朽陈旧,以至于他三试不第,又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不得通,他还三次到宰相门前求见却被守门人辞去,这些经历,与千里马又何其相似!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以上介绍,自己边读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深意呢?4、理解了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我们

7、自然能够想象作者写文章的心情。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里感受到怎样的感情。要使古文重现魅力,就是要带着作者的感情朗诵文章。思想感情造就了文章的气势。作者对千里马的痛惜,对食马者的愤怒与嘲讽,自己的无奈与愤懑如滔滔江水,使文章在说理之间气势磅礴。因此,我们一定要读出气势。(学生读书)四、拓展延伸: 所幸的是,韩愈的时代远去了。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这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呢?请大家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A、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B、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C、不要“相马”要“赛马” D、你知道成语故事“毛遂自荐”吗?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五、巩固练习:(一) 读马说完成作业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1)故( )虽( )有名马,祗( )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2)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4.结合课文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