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7114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宁市第一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o 角落 头角 勾心斗角 群雄角逐B臭:chu 臭氧 乳臭 臭名昭著 遗臭万年C横:hng 横行 横祸 横生枝节 横眉怒目D累:li 拖累 累计 连篇累牍 危如累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舛误 报不平 中流砥柱B赡养 嘻戏 莫须

2、有 推心置腹C抉择 风靡 照相机 估名钓誉D端倪 孱弱 钓鱼竿 刎颈之交3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一个人,对伤害自己的人,报以宽容谅解时,就体现了他的 。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夫妻间越是应该履行互相 的义务。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浊流滚滚,听涛声隆隆,仿佛同时听到了中华民族 的呐喊。A修养 抚养 洪大 B修养 抚养 宏大C涵养 扶养 宏大 D涵养 扶养 洪大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

3、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

4、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

5、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

6、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

7、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

8、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6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

9、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现需要出发。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

10、间的启发和借鉴。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11、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1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夏五月,侯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

13、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节)【注】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三代:夏商周。五季:指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后唐五代。綀(sh):古代一种像苎布的稀疏的织物。铅椠:指文章,典籍。9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衣取半千钱 质:典当B夜尽

14、一烛为率 率:标准C冠诸收书家 冠:位居第一D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归:到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或者天意以余菲薄 欲以客往赴秦军D又散为云烟矣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有关夫妇二人酷爱金石字画事件的一组是( )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的学术著述,本书整理了从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所有见之于金石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