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708026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B. 礼法兼用C. 民贵君轻D. 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

2、”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2.春秋繁露的作者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C正确;孔子作春秋,编订诗经,排除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3.有关明朝王阳明思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提出“格物致知”A. B. C. D. 【答案】B

3、【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正确,故选B,排除A;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排除,故排除CD。4.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A. 泰勒斯B. 普罗泰格拉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项正确,排除A、B、D。5.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B. 孟子“性善论”C. 老子“无为”思想D. 墨子“兼爱”思想【答案】

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6.有关宗教改革符合史实的是受文艺复兴的影响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肯定罗马教廷的权威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正确;

5、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正确;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正确;正确,故选C;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错误,故排除ABD。7.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 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

6、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答案为A,是对孔子一生的概括。

7、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施;老子主张无为。考点:春秋战国百家思想点评:百家争鸣是考查的重点。有关各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思想需要掌握。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讲学传道,却收女弟

8、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D项正确。10.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 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 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 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 佛教的影响力较大【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9、,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解题的关键。11.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12.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

10、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

11、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在此情况下提出了“民贵君轻”;汉武帝执政前期,地方诸侯王势力庞大,边境匈奴为患,丞相权势很大,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以巩固君王的权威;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

12、强,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此三中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孟子不否定君主专制,B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C错误。董仲舒时期,社会未发生转型,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也是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产物。14.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一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 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

13、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明清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正确。15.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A. 教育发达的反映B. 经济发展的结果C. 文化繁荣的原因D. 民主政治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修辞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更加关注,衍生出“智者”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故D项正确。“智者”这一称谓的专业化并不能反映教育发达,故A错

14、误。智者的知识技能变为修辞、辩论和演说等倾向于政治需要,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智者的知识技能变为修辞、辩论论和演说等这些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服务于政治,而非来源于文化繁荣。故C项错误。16.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 自然权利说B. 公共意志论说C. 社会契论说D. 三权分立学说【答案】C【解析】根据“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结合所学,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契约建立的,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权利说”“三

15、权分立学说”,排除AD;卢梭没有提出“公共意志论说”,排除B。17.“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该材料的核心思想是A. 人民主权B. 社会契约C. 分权制衡D. 天赋人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民主权否定主权在君,认为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人民主权遵循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绝对不容侵犯且永远属于人民 ,和题意无关,排除;社会契约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和题意无关,排除B;天赋人权指自然权利,即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和题意无关,排除D。由“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体现了分权制衡思想,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18.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