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66118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法学期末资料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理学国家是社会中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是由政府和人民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区别:1)政府权力并不等同于国家主权。主权是无限统一,不可分的,而政府权力是可以被推翻或灭亡的,一旦国家主权丧失,国家就不复存在。2) 政府的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国家的功能。政府并不具有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功能,公民可以通过传统习惯等团结在国家之中,但始终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3) 国家的合法性层次高于政府。公民对国家的合法性认同最高,而对政府则最低,公民可以反对政府但不能反对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4) 从含义上来讲,国家

2、是指一个领域,政府是管理这个领域的机构。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现在的人民,一般是在我国国内的公民,且不是极少数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敌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区别:1、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 范围不同: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 3、 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

3、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4、 所指概念不同: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是具体的概念,可以落实到某个人的身上;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是指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具有特殊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结构四个部分:条件指示假定后果)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的、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产生的基础: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覆盖面: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问题内容不同: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

4、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律概念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概念不同,它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等特点。法律概念是构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原子,是法律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法治理论(定义内涵要素)法治定义: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法治要素:1有普遍的法律。2法律为公众知晓。3法律可预期。4法律明确。5法律无内在矛盾。6法律可循。7法律稳定。8法律高于政府9司法威权。10司法公正。民法自然人:是指基于出生而获得生命,具有生理属性的人类个体,是最重要的民事主体。自然人

5、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从出生到死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亲自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完全行为能力人:年满18,已满16未满18,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限制行为能力人:已满10未满18;无行为能力人:未满10)监护: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由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其住所地而下落不明,杳无音讯。宣告失踪的条件: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2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由人民法院宣告失踪。

6、宣告失踪的后果:1其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2失踪人的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3如果重新出现或人有知其下落时应有本人或利害关系者向法院申请撤销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的条件:1下落不明满4年的。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产生之日起满2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终结之日起计算满4年。宣告死亡的后果:1.继承开始。2.婚姻关系消灭。3.债权债务关系清算了解。4.身份关系消灭。5.人身保险的保险金或保险赔款

7、开始支付等。法人:是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民事法律关系概念:经过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主体要素: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公民,法人,国家)(二) 客体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称标的,是民事主体之间据以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对象性事物,其客体大致是固定的: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三) 内容要素民法的基本原则:1.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第一原则)2. 私法自治原则3. 契约自由原则(缔约的双方当事人能够居于平等的地位并相互协商)4. 契

8、约正义原则(等值原则,契约上的负担与危险应当合理分配)5. 过错责任原则及其修正6. 诚实信用原则(民事关系的建立不能因欺诈或胁迫)7. 公序良俗原则(权利不可滥用;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公法&私法的划分:公法是利用国家权力,宏观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为国家或国家授予公权力的机关者为公法。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私法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财产所有权,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均为私人或非以公权力出现刑法刑罚的目的:为了公平,警告他人不要犯错,重新做人构成要件:主体,行为,主观刑法基本原则:1、

9、罪行法定原则。依据为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2、 罪行相适应原则。依据为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据为我国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对犯人的惩罚。刑罚的种类:主刑: (一)管制 是对罪犯不予关押、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二)拘役 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三)有期徒刑 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

10、期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四)无期徒刑 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五)死刑 也称生命刑,即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 (一)罚金 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刑罚方法,属于财产刑。(二)剥夺政治权利 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三)没收财产 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驱逐出境 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边境的刑罚方法,它是一种专门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特殊的附加刑。刑事法律关系:基于犯罪事实而产生的,有

11、刑事法律调整的,作用于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要素:被害人(必备要素) 犯罪人 国家行政法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调整,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管理活动;对于已经公布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机关必须遵守。)二合理行政原则(公平公正;考虑相关因素;比例原则)三程序正当原则(行政公开;公众参与;决定者中立;程序理性)四高效便民原则(行政效率原则;便利当事人原则)五诚实守信原则(行政信息真实原则;权利安全原则)六权责统一原则(行政能效原则;行政责任原则)行政行为:定义: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

12、实现其管理职能的社会形式,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组织和行使行政职权,同有关机关、组织和个人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 特点:(1)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对象的普遍性。 分类:(1)职权性和授权性的抽象行政行为(2)执行性、补充性、自主性和试验性的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系列有共同特征的行政措施的总和。分类:(1)羁束的行为与裁量的行为(2)依职权的行为与须申请的行为(3)权利性的行为、义务性的行为和准法则处理 。判断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要素: 1.主体是否合法 2.是否符合职权范围 3.证据是否确

13、凿 4.适用法律是否错误 5.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6.有无滥用职权 7.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行政法为什么限权:因为行政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行为,保障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行政机关只能为被告的原因: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慈善法1. 慈善的定义:指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施行济困之举谓之善。 2. 慈善法的特征:1.民间性 2.自愿性(非强制性) 3.无偿性 4.利他性 3. 目的:保护(减少政府干预)、促进(税收减免优惠)、规范(规范政府、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 。 4. 管制规范的对象:规范政府、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 5. 慈善法的基本原则: 1.意识自治原则 2.公正透明原则 3.平等无偿原则 4.民间主导原则 5.严格责任原则 6. 慈善法的性质:某种特殊的社会法(既有私法性质,也有公法性质)7. 公募的定义:公募是受政府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用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