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61905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再认识设计思想;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2)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合作者。3.充分的操作、活动,利用直观进行思考。4.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

2、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为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做准备。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再加上概念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时有较大的难度。但本课的学习内容为

3、以前三年级下册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学习基础上的发展。由于间隔时间长,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直观交流、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猜一猜、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实践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情意目标:

4、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红、白、黄小圆片若干、盒子3组。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出示图形,复习旧知:仔细观察下面2个图形,说出这2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3份,用分数4分之3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

5、生说分数及分数含义的过程,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2、谈话引入,直接导课: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我们已接触了很多的数: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那么今天我们就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去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直接点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探究欲。】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老师这儿有A、B、C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圆片,请A.B.C三个同学分别从自己的盒子中拿出全部的1/2。(1)、你能猜一猜他们三人将拿出的数量相同还是不相同?(2)、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设计意图:先通过猜一猜环

6、节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拿出的数目不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各自盒中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交流一下。(1)学生借助学具分组探求原因,小组内交流。(2)全班同学共同反馈探求结果。(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4片、4片和3片)。3、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

7、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实践操作,交流验证,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4、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片数的多少取决于整体的大小。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

8、概括、类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能力。】5、老师重新用课件显示上述过程。6、请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的1/2站起来,站起的人数相同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也就不一样。】7、通过学习,你对分数的特点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能否谈一谈,由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1)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2)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没学过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

9、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3)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推理、语言表述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三、理解应用、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2、阅读并完成教材34页的“画一画” 3、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独立完成,指名回答。)4、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

10、2题。(老师巡视检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1、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2、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五、回顾反思、畅谈收获: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学习能力上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作业设计:课后3.4题教学反思:数

11、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12、热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一分”、“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2、注意问题的设计,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小组内站起12”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观察,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所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13、关注探究能力的发展,关注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过程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如:通过不同形式,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研究分数、应用分数,无论是操作、图形还是身边的事物,无论是体会、估计还是寻找,既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估计能力等的培养。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把握好了观察、体验、思考、交流、归纳的学习规律。就本节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课的部分,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然后直接引入新课。探究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化解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思考是逐渐深入的。当学生发现都是1/2,但圆片的数量不一样时,他们最初

14、的想法是有人数错了。在亲自核对无误后,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挑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发现是因为“总的圆片数量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学生体会到“整体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最后,针对本课的难点,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交流验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步步的解开难点,达到教学目标。5、练习设计有层次感,既巩固了新知又做了一定的拓展,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注重评价过程,既注重对学生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过程的评价。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究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