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618602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的教育:试析暗礁中的成长主题和两性关系【摘 要】伊迪丝华顿的小说暗礁描写了主人公安娜遭遇情感背叛后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变化。其中安娜自我认知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反映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成长小说。对于安娜理想爱情的幻灭,华顿夫人倡导女性只有做到“自爱”才能建构和谐稳定的两性关系。【关键词】女性成长 两性之爱 边缘化 自我意识一、引言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的一名主流作家。她用精致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世纪之交美国中上层社会的百态人生,其小说欢乐之家和普利策获奖作品纯真年代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华顿夫人的小说多描写

2、名媛淑女们的爱情和婚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作风俗小说进行研究。直到七十年代女性主义重新发现了华顿夫人,其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开始得到全面的认识。暗礁是华顿夫人创作的第三部小说,虽不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却得到大师亨利詹姆斯的称赞。故事人物和情节设计独具匠心,围绕达伦和苏菲在巴黎的艳遇曝光而展开,着重描写安娜得知真相后的心路历程。小说的结尾处安娜四处寻找苏菲,为的是“只有苏菲才能拯救她,只有苏菲才能够让她恢复失去的平静”。然而,经过这场风波后安娜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天真和无知进入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暗礁无疑是一部描写主

3、人公安娜成长的成长小说。笔者通过分析促使安娜成长的源动力以及成长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试图勾勒出华顿夫人对男权社会秩序下女性主体价值的思索。并且结合小说中对两性关系的处理,来证明华顿夫人作为女性主义先驱的高瞻远瞩,即女性只有在保持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之下,才可能达到与自身和社会和谐相处,才可能与男性建立巩固和谐的两性关系。二、安娜成长的源动力区别于传统的默认男性为叙述主体的成长小说,即主人公经过磨砺和内心的挣扎逐渐“社会化”,逐渐接受和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要求的过程;暗礁将安娜成长之路的重心放在了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对“爱”的理解和定义。“德玛和贝克曼认为,对许多女孩子来说,恋爱的经历就

4、是传统教育成长小说中得成长历程”。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源动力,两性之爱既包含原始的动物本能更是人类社会精神层面的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个体角度来看,两性之爱与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社会认知等紧密关联,直接反映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两性之爱是一种与个体生命成长相伴、推动个体不断成熟的重要力量。”暗礁中主人公安娜便是在对两性之爱的探索中完成向成熟女性的蜕变。旅居法国的安娜是一名富有的美国寡妇,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淑女式的教育割裂了她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经历的缺失使得她无法了解真实的现实而只得求助于外力,于是安娜将两性关系视为她认知世界的途径,相信“有一天爱会

5、把她从不真实的咒语中解放出来”。与旧相识达伦重逢和相恋之后,达伦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老练世故赢得了安娜的信任,俨然成为安娜心目中引导她走出懵懂无知的导师。安娜渴望直面现实的愿望表达了对禁锢女性的社会习俗的不满,然而她自觉依赖达伦的教导无疑默认了男权话语权的核心即和男性相比女性在心智上不成熟、不完整,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只能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的地位。更可悲的是,安娜将男权话语下对女性的设想内化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欣喜地认为自己的天真和无知成就了她对达伦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两性关系上的纯真更是赋予了她一种道德权力,要求恋人达伦回报以同样的纯洁。这也解释了为何安娜执着于找出达伦和苏菲之间的关系,尽管找寻的

6、结果可能会毁掉唾手可得的幸福。达伦的出轨背弃了他的教导职责,失望中安娜“在心中为她曾经所爱的达伦建起一座圣殿”。安娜力图神圣化的并不仅仅是完美的男性导师,更是自己作为忠贞的女信徒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从属于男性的“第二性”的身份。因此,达伦的背叛没有带给安娜深刻的切肤之痛,促使她对自我存在进行反思,逐步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实现自我认知并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真正推进安娜成长进程的动力来自于苏菲,安娜的情敌。三、安娜成长的历程成长小说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暗礁中,安娜一系列复

7、杂微妙的心里变化构成了整个小说的主体,从最初的愤怒到迷惑不解到小说结尾时开始自省。巴黎艳遇曝光之后,安娜将一腔怨恨指向了苏菲,将后者妖魔化作引诱达伦堕落的荡妇。安娜的这一反应折射出男权话语下道德的双重标准,同时暴露出她对女性性需求的压抑和否定。成长作为失乐园的文化隐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性意识的萌动和性心理的成熟。虽然有过婚史并孕有一个女儿,对于“从未体验过强烈而完整情感”的安娜来说男女性爱依然是陌生而神秘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苏菲一出场就被打上了性的记号,为交际花穆瑞特夫人作女伴的经历暗示苏菲熟谙性爱之事。Dale M. Bauer用“他者”理论分析华顿夫人小说对性的处理,认为性的冲动

8、在“原始或是边缘化的他者”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这一结论和苏菲的情况十分吻合,漂泊的生活和女家庭教师的身份使得她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岌岌可危。也正是“他者”的境遇使得苏菲有机会抗拒男权制度所强加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在随后的几次交谈中,安娜对苏菲的敌视渐渐变为困惑,“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将自己交给达伦,之后没有向欧文提起这件事,做这一切她表现得如此泰然,丝毫没有因此而失去尊严”。 安娜觉察到,抛开身份和社会地位等外在的差异,苏菲的“异己”表现在拥有自我,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评判体系。相比之下,安娜认同男性话语的权威性,依赖男性的赞许构建自身存在的意义,自我意识完全淹没在社会意识中。女性能否

9、作为一个富于自主权的个体而存在,苏菲的存在挑战了安娜奉为神谕的女性的附庸地位。而苏菲对达伦爱的表白,令安娜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因为即便在爱得心荡神怡的时候,安娜也只寄望于达伦的感知而没有勇气向对方直接倾诉自己的感情。事实上在和达伦相恋的过程中安娜始终处于失语的境地,究其根源自我的缺失无疑是罪魁祸首。只有当抛弃对达伦的依赖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时,安娜才开始在两性关系中拥有了发言权和选择权。安娜在舍弃和接受达伦两者之间犹豫不觉,内心倍受煎熬。绝望的挣扎中,她试图亲身体验苏菲和达伦之间的激情,“渴望同苏菲那般属于他” 。在达伦离开的前一晚,安娜压抑许久的欲望得到了释放。关于安娜最终接受达伦与否,小

10、说结尾处没有给出明确的交待,评论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安娜已然清醒的认识到爱情理想的破灭,她与达伦肉体的结合不过是为了在这场情爱的较量中占上风,以重拾被苏菲粉碎的自信心。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她千方百计地寻找苏菲,告知后者她决定放弃达伦。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华顿夫人对性爱力量的质疑,如果缺少心灵的沟通,仅仅建立在肉体基础之上的两性关系是短暂而脆弱的。按照朱莉安克里斯蒂娃关于性政治的理解,一个人所处的地位而非生物性别决定了他的革命潜力。如果依靠达伦完成她的认知过程,可以想象的是安娜将永远摆脱不了“不真实”的困扰。对达伦来说,作为未来妻子的安娜只是一个承载男性审美观和占有欲的附属品而非

11、一个有着独立思维和判断力的平等个体。因此从主观意愿上讲他更愿意安娜满足于天真无知的现状,具体到行动便是他不断试图向安娜隐瞒真相。无论是对苏菲还是安娜,达伦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姿态,漠视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要求和价值,完全凭自己的主观需要构建两性关系在巴黎与苏菲的短暂恋情不过是填补失意后的空虚,与安娜缔结婚姻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而非真挚的情感。达伦的态度集中体现了男权意识形态下两性之爱的不平等,即女性处于被动的边缘化地位,受男性欲望和利益的支配异化为两个极端,或是满足情欲的情妇,或是温顺可靠的妻子。令人欣喜的是小说中的两位女性最终摆脱了男性为其臆想的角色和形象,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

12、。不愿落入金钱婚姻再次沦为男性的玩物,苏菲主动解除了和欧文的婚约跟随旧雇主穆瑞特夫人前往非洲。苏菲的自我放逐为她保住了珍贵的独立和自由,从而获得处置自己人生的机会。对女主人公安娜来说,爱情理想的幻灭无疑是痛苦的,然而痛苦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关键是经过这场磨砺,安娜意识到自我缺失的危害,认识到只有具备完整和独立的人格,只有在尊重女性主体价值的“自爱”前提之下才有可能与男性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建立和谐巩固的两性之爱。事实上,安娜能够独立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已然是向成人礼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伴随自我意识的复苏,男权制文化秩序对女性自我认知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出来。一种对情感和身份的焦虑折磨着安娜

13、,她试图逃避逃回到原先匮乏爱充满禁忌和压抑的生活。安娜这种逃离的姿态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成长进程的停滞和倒退,是女性主体对性别压迫从无意识的接受到有意识的挣脱的质的飞跃,是寻找和获得自我的开端。四、结语安娜的成长遵循着天真诱惑迷惘痛苦顿悟这一典型的成长小说的模式,其中如何看待两性之爱贯穿整个过程,成为华顿夫人解读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艰难建构自我的突破口。仔细阅读暗礁不难发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华顿夫人对安娜的遭遇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批判而非同情。安娜对男性情爱对象的依赖和神化不但破坏了两性之爱平等自由的基础,更严重抑制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生长进程,造成的后果是无论在两性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中始终处于附庸

14、的边缘化地位。相比之下,苏菲虽然着墨不多却是敢爱、能爱、会爱,在她身上寄托了华顿夫人对女性整体成长的期望,即成为经济和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女人。关于华顿夫人的作品在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定位,评论界一直存有争议,笔者在这里不想多做赘述。或许如MillicentBell所言,华顿夫人不是有意识的女性主义作家。但是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解读暗礁时,发现它所提倡的女性只有做到“自爱”才能建构和谐的性别关系对当代女性处理两性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Wharton,Edith. The Reef. 1912. Edith Wharton Novels:The House of Mirth, Th

15、e Reef,TheCustom of the Country,The Age of Innocence. 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1985:349-620.De Marr,Mary J. and Backerman,Jane S. The Adolescent in the American Novel since 1960,Ungar Publishing :32.Marcus,Mordecai.“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in William Collected.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The

16、Initiation Theme M. NY:The Odysseus Press,1969:32.Bauer,Dale M.“Whartons Others:Addiction and Intimacy.”A Historical Guide to EdithCarol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15-146.Moi,Toril.“Sexual/Textual Politics.”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Ga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34-7.Bell,Millicent,ed. The Cambridge 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