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6140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控导航考点题号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3、4、5、6、1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7、8、9、10、11、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2017安徽阜阳联考)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回答12题:1.以下最不可能是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是()A.人类生活污染 B.海洋石油的开采B.近海石油的加工 D.海洋石油运输2.对海洋

2、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干旱程度加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更易诱发当地沿海的赤潮解析: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洋沙漠化效应”是海面油膜覆盖造成的,人类生活污染排放的油污较少,故选A。第2题,赤潮是人类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废弃物造成的,油污不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进而引发赤潮,故选D。(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如图示意木里煤田位置。据此回答34题:3.木里煤田露天开采导致当地()A.冰川面积快速萎

3、缩B.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C.河流年径流量增加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4.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A.资金不足 B.交通不便C.气候恶劣 D.氧气缺乏解析:3.B4.C第3题,露天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选项B正确。冰川面积萎缩是气温升高,冰雪大量消融造成的,选项A错误;河流年径流量受河流补给状况影响,选项C错误;草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结果趋向简单,选项D错误。第4题,由材料可知,木里煤田位于祁连山附近,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故选C。(2017黑龙江绥化)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4、。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的绝对值。下图为湟水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00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图。据此回答56题:5.湟水流域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D.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6.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C.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D.人均水

5、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解析:5.C6.C第5题,读材料可知,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为负值时,才出现生态赤字;其负值的绝对值越大,生态赤字就越大。故读图可知,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人均林地未出现生态赤字。第6题,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传统习惯,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增加了对畜牧产品的消费,其次是过度放牧再加上病虫害、鼠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地面积增多,草地的生产力降低,故选C。(2017河南洛阳联考)农村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从事集约化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

6、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式,该模式由塑料大棚亚系统、沼气池亚系统、猪舍厕所亚系统、庭院园田亚系统和居民组成。如图为我国某地农村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平面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各生态系统产出占总产出百分比)。据此回答79题:7.猪舍建在地下沼气池之上并与大棚相通的主要目的是()A.节约庭院地面有限的空间B.防止沼液污物溢出地面C.为大棚提供充足的肥料D.提高冬季猪舍内的温度8.该地发展农村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是()A.丰富的土地资源B.充足的剩余劳动力C.便捷的交通运输D.先进的农业技术9.该庭院生态系统的主体是()A.塑料大棚亚系统B.沼气池亚系统C.猪舍厕所亚系统D.庭院园田亚系统解析:7.D

7、8.B9.A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猪舍建在地下沼气池之上并与大棚相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冬季沼气池的热量和大棚的保温作用,使猪舍内的地温及气温相应提高,有利于生猪饲养,故选D。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充足(包括家中原有的老年人、农村妇女和冬季因城市用工减少在家停留的青壮年劳力),该优化模式庭院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故选B。第9题,读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主要由塑料大棚亚系统、沼气池亚系统、猪舍厕所亚系统、庭院园田亚系统、居民组成,在各亚系统中,塑料大棚亚系统的产出占总产出的76%,是该生态系统中产出比例最高的亚生态系

8、统。因此,塑料大棚亚系统是该庭院生态系统的主体,故选A。(2017湖南衡阳模拟)植物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由法国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布兰克发明,他将体型较大的植物放置于植物墙的上方,体型较小的植物放置于植物墙的下方。该类型植物墙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土壤和种植基质,以管线方式传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长。读图,回答1011题:10.体型不同的植物布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安全B.光照与水分C.景观协调D.土壤与温度11.植物墙的核心功能是()A.减少建筑能耗B.丰富城市景观C.延长建筑寿命

9、D.增加绿化面积解析:10.B11.D第10题,自然界中,由于长期对环境的适应,岩石上部阳光充足、干燥的地带经常生长着灌木类植物物种;而下部潮湿、光线晦暗的地方常常是附生植物生长的场所,体型不同的植物布局正是帕特里克布兰克吸取了大自然的经验,为人们创造的更加接近自然形态的垂直绿化景观, 故选B。第11题,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城市的当务之急,在地面绿化日益被侵蚀的今天,垂直绿化成为一种节省空间的绿化趋势,植物墙应运而生,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7广东惠州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2分)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

10、%为特有种。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千万,年增长率为3%。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世界的关注。(1)说出岛屿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的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12分)(2)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的原因。(4分)(3)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8分)(4)简述保护该岛动植物资源应采取的措施。(8分)解析:第(1)题,分析东西两侧植被类型差异的原因,主要联系风带、洋流知识,结合图中的地形进行回答。第(2)题,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说明它受其他特种影响比较小,联系该岛位置,和外界的联系情况进行分析,即孤岛生物进化慢。第(3

11、)题,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等植被面积减少、全球变暖等方面入手分析。第(4)题,保护该岛动植物资源主要措施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提高居民保护意识,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国际合作,加大保护投入。答案:(1)自然植被:岛东为热带雨林;岛西为热带草原。原因:岛东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地带,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而终年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岛西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12分)(2)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

12、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较大。(4分)(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栖息地)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某些种类动植物,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8分)(4)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性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保护意识;制定并执行好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国际合作,加大保护投入。(8分)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现代的英国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优秀、几乎没有任何空气污染的充满田园风光的岛国。同样是这么一个国家,在60年前,他们的伦敦还被世界称之为“雾都”。每当秋冬之际,烟尘与雾混合

13、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致4天内4 000人遇难。黑色经典出租车是伦敦的标志。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投资2.5亿英镑,为伦敦出租车公司建设一座高技术、现代化的全新工厂,并建立了全新的研发中心,用来生产下一代纯电动及超低排放的伦敦出租车。新车型预计将于2017年年底在英国上市,并将在2018年登陆国际市场。(1)分析伦敦过去成为“雾都”的原因。(8分)(2)伦敦现在成功摘掉“雾都”的帽子可能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3)此次中英合作可谓双赢,请任选一国,分析赢在哪里?

14、(8分)解析:第(1)题,从水汽来源(环海、西风带、洋流等)和污染物颗粒(即凝结核)来源(燃煤、交通尾气排放等)分析烟雾的成因,从地形角度(河谷或者盆地)分析烟雾不易扩散的原因。第(2)题,运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类部分题目答题模板。从产业结构特征、清洁生产、工业布局调整、绿化等方面回答。第(3)题,任选一个国家,从经济、就业、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体分析“赢”的原因。答案:(1)伦敦位于大不列颠岛上,四面环海且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水汽充足;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大量燃煤以及交通尾气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杂质和污染性气体;秋冬季节,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同时来自海上的暖湿气团与岛屿上空较冷的气团相遇,形成浓浓的海雾和陆雾;伦敦处于河谷地带,不利于水汽、尘埃和烟雾扩散。(8分)(2)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工业布局,污染大的企业迁出市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美化环境。(8分)(3)中国:利用当地技术、人才优势,开发全新环保车型;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英国: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