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61349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第一章 物质世界与其开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1. 哲学概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职问题是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看法。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皆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职和开展的一般规律。2. 哲学的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或者称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根源、第一性的问题;2) 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

2、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世界的根源是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3. 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但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凡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序 对 立 关 系对立关系的 争论焦点1物质/存在意识/思维双方谁是根源、第

3、一性的;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双反谁决定谁的问题;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4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与孤立、开展与静止对立5一元论二元论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6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论 子 论 特 征 共同点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根源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即物质决定意识又被反映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根源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二元论有唯物主义成分的唯心主义二元论肯定了物质原本存在,又一定唯物主义的成分,但是把精神说成是不依赖于物质,独立存在

4、的本原,认为精神是唯一能动的根源,最终倒向唯心!都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即物质与精神平行又独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根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史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开展、无限多样的统一,突破了世界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生产方式是客观的。5. 物质的相关理论总结:

5、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2) 物质定义的意义:(1) 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2) 它指出了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区别于不可知论;(3) 它指出客观存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说明物质世界多样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于性和存在方式。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 运动观从来都是把物质与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X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X没有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标志着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X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X畴。相对静止有

6、两种状态:1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相对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着重要的意义:(1) 只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2) 只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相对分化和生命的产生;(3)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 时间和空间的相关理论知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X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与有限的统

7、一;我们要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决定性、有限性,去认识和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7. 时间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的客体是主题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坚持这点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实践的客体具有三种根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课题、精神客体。2实践的具有三个根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个特点是严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

8、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与实现,以来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3实践有以下三种根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除此之外,实践还有其他非根本的形式,比如教育/医疗/艺术实践等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是离开了实践去理解世界,无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如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夸大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根源。8.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1) 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 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总之,实

9、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正式在实践观点的根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全部的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从事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根底上,又结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开展的历史。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根底。9.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10、;2)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底;3)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开展的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开展的观点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以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同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整个世界是无数普遍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1、,要特别注意防止只看到直接联系而无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2. 开展,是事物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开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开展属于同一序列的X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开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开展前途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开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开展的辩证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开展的必然

12、趋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必然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可能很漫长、很曲折。序 两种根本对立的开展观比拟观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1 联系观点 孤立观点2 开展变化观点 静止不变观点3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4二者根本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开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实质: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开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X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与

13、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争斗焦点和根本分歧。3. 矛盾,即事物对立又统一的规律。其根本内容是,任何变化的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开展。 矛盾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矛盾双方相互贯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 矛盾的

1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根本属性;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连接、不可分给。4. 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事物开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在事物的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 矛盾的双方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开展的因素而得到开展;(3)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者事物开展的根本趋势。2)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在事物的开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者矛盾双方力量比照发生着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5. 内因、外因与其

15、关系:1)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2)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 内因是事物变化开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 外因是事物变化开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3)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开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开展;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一样。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