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61267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讨论论文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讨论论文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参加WTO而日益明显。国内外人才市场上对具备高级技术才能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面临宏大的缺口。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明确国际化的要求,并在此根底上,讨论进步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使高职人才更贴近国际化需要,具备国际竞争潜力。【关键词】:p :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1 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机遇1.1 参加WTO使得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我国参加WTO使得经济开展更具一体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消费、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

2、占10%,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1.2 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大进步以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国参加WTO后,必然要与其成员国进展更多的往来。而在WTO成员国中,特别是兴旺国家中,职业教育广受推崇,常有读完普通高等教育再进高职院校学习的情况;大企业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老员工可以持续开展,都纷纷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培训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学院还可颁发国家成认的高等学历。这种趋势也带动了国外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另外,我国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国已经把义务教育、创立高程度大学和加快开展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开

3、展的重点。1.3 科学技术的开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开展给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了适应高科技开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展开了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须与其他国家进展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另外由于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所以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加速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2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2.1高职人才培养目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

4、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纯熟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2.2 高职人才培养内容国际化应该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外语程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增加国际消费和商贸活动规那么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消费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生学会操作。2.3 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国际化我国高职院校要与国际上加强沟通,增加对话的根底。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施行4年

5、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进步。要通过比拟和会谈,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3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改革方向3.1 专业建立改革中国参加WTO后的就业构造中,就业人数减少的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及仪表行业,其中汽车工业就业人数减少比例最大为14.5%,而绝对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约减96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和效劳业等行业,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约为52.3%、纺织业约为23.6%,绝对人数增加最多的为纺织业282

6、万人、效劳业266万人、服装业261万人。而且,工业化阶段的大批量、标准化的消费特点将被将来知识产业阶段的多门类、小批量、柔性化的消费特点所代替。面对这么宏大的变化,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就要做相应的改革。以“地区性,通用性,独特性,国际化”为原那么,应重点考虑参加WTO后急需人才的专业,重点开展应对WTO挑战的专业,增加涉外专业,应用国际观念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建立和开展,适应和引领经济的开展。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程度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开展需要、国家产业构造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穿插、调

7、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定位,形成表达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开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构造。在专业建立中,还要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亲密联络,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立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立标准化,全面进步教育质量,到达人才培养形式的改革与创新。3.2 课程体系改革按照“打好根底、强化理论、突出创新”的原那么,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要突出根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课程构造;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复合性课程;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成果。而对于专业

8、技能课那么应表达以“应用才能”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另外,还应拓宽专业面向,加强复合性课程建立。以前仅仅只针对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进展课程建立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开展,而应面向整个行业进展专业设置和课程建立,真正实现“宽根底,多方向”。拓宽专业面向的关键是要按专业方向建立好课程组,供学生选择进修,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满足了行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3.3 教学手段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形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理论相结合;充分利用各

9、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老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理论纳入老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3.4 评价体系改革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标准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视也不够。 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的教考别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理论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展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辩论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获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 另外,把国际专业资格评价引入我们的高职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尽快开展跨国、跨校学籍、学分、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办学质量、学位的社会客观评估制度和相应机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国际化,使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p 1钱景舫参加WTO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职教论坛,2000,2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形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途径选择.辽宁教育研究,2023,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