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609499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答案2016.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姓名: 层次:专升本 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201 6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 【1158】 A 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填空题1.现存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我国第一部以写任务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3.六朝志怪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搜神记。4.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唐传奇是李娃传。5.我国第一部由人文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6.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7.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是三遂平妖传。8.对西游记成书影响最大的话本小说是

2、梅岭失妻记。9.鲁迅评价“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是聊斋志异。10.代表着清代讽刺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儒林外史。二、名词解释题春秋笔法: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2.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3、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3.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4.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

4、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5.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6.平话:平话是西南地区汉语方言的一种,属汉语何种方言尚无定论,有的学者或方言书刊把平话归入粤语,有的则认为平话是独立方言。平话名称古代即有,涵义至今不明。使用人口200多万。平话又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桂北平话与湘南土话,粤北土话有近缘关系。三、简答题1.简述散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首先,在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

5、的整饬,或用排偶,但仅作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是以散行单句为主的。 其次,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在散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律不分的现象,但随着散体文的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质朴平易,所谓“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文心雕龙情采),所以强调“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并不着意于铺采摛文,追求“绣虎雕龙”似的华丽辞采。 再次,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融史入文,以古鉴今,但其“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旨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6、,并不像饾饤似的堆砌典故。这是它区别于赋体文和骈体文的显著特点。 概而言之: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2.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1、叙事艺术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 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1) 叙事手法的多样性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清代李冯晔读卮言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

7、,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共列举了29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2) 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 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 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3) 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左传对事件因

8、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韩愈的古文主张有哪些?、文以载道:韩愈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载道”,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学应该作为宣扬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本,针对六朝文章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弊端。他又认为“文”(形式、修辞手法)、“道”(内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

9、其言辞。”又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务去陈言:韩愈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重视革新和创造,反对仿真抄袭前人文字的不良风气。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要求语言的新颖活泼;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字的妥贴流畅通顺,合乎自然的语法规范;一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总的来说,韩愈认为文学语言须符合“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创作要有真情实感: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在送孟东野序中,他把从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称为“善鸣者”,并且认为只有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

10、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又提出了类似“穷而后工”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牢骚。此外,他又主张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进学解),对于学习古文,他主张循序渐进,“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破骈为散: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平仄的规限。、注重作家之修养:文章要树立个性,韩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强作家的道德修养,“为文养气”;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

11、文章乃抒发个人感情,强调个人经历对文章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不同风格,在于生活、经历、感触不同所致,指出情与生活、文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答尉迟生书)如“文如其人”。4.简述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艺术风格: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12、。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5.简述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形成原因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写照,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心态领域的一种,它必定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联系在一块,而不能脱离文学产生的那个时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情感倾向的形成便是社会存在在文学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仅以今天学术成果为止,已成定论。但是在讨论为何体现了“拥刘反曹”上各家论述多不相同,但都对此做出了许多合理

13、的解释和论述,对人们研读和解析三国演义做出了贡献。在讨论之前,必须注意的是,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经历了渐次发展、多方面补充到三国演义最终汇集百家优秀创作成果定型的过程。这说明这一倾向对广大人民大众而言,意义不仅在于历朝历代以来出于伦理道德以及政治需要而得出的政权是否符合正统,更主要的是,它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由于它在流传过程中逐步经历了文人的加工和创造,并最终由文人完成,所以其中又融入了文人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忧患意识,以及他本人文学创作的审美取向。笔者以为三国演义中自始至终渲染的“拥刘反曹”是个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

14、包含了许多小主题,它几乎涵盖了三国演义在流传至最终成书过程中吸收了各个阶层、各种思想学说的愿望主张,尤其整个民族的生活愿望和审美理想歌颂本民族古代英雄豪杰们的丰功伟业;寄予人民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支持;赞美智慧和美德;尊仁政,贬霸政;宣扬忠义精神等等。同时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写照,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心态领域的一种,它必定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联系在一块,而不能脱离文学产生的那个时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为元代,根据历史事实,从整体上把握,可以看到终元一代,汉族及当时治下广大兄弟民族受尽蒙古的欺压,渴望本民族的强盛与复兴,是每一个汉族人的愿望;而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时,

15、其强烈的外在情感则转化为追慕祖先们的曾开创过的宏图伟业,以此弥补精神上的巨大失落和痛苦。而作为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的忧患意识更加突出。同时希望在精神世界有所寄托,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注入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了捕获广大读者的心,必定采用了反映广大民众普遍心里的情感取向。加上作者本身就处于这一情感氛围影响下,这种倾向尤为明显,当作者的创作心理需要和那个时代读者的阅读情感的需要最终契合时,便构成了三国演义感人肺腑的情感主题。仅以作者一方而论,在叙述三国往事时,即是在探讨古代英雄们建立丰功伟业的过程,也是在为探寻民族最终获得解放、以及能否过上理想中生活的可能,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他没能为自己苦闷的思想、民族的未来找到一条解脱的光明大道。只能让悲愤中长啸低叹的情绪,弥漫在人们的心头,飘香久远。从而构成了一幕幕伤情的悲剧:诸葛亮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化身,但他却无力改变“呼喇喇似大厦将倾”的蜀汉王朝;关羽虽为义士和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