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60872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学生的学情分析 黔江区人民中学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黔江区人民中学 秦红英 黔江区人民中学处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学生的生源流失比较严重,片区内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了城内更好的中学学习,所以我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而八年级学生也正好处在一个青春转型期和叛逆期,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因此分析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如下。 一、思想状况 八年级学生学习压力重,学科多,主动性不太强,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不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再加上学生处于生理期,有诸多的生理、心理和成长的烦恼,所以容易形成逆反、

2、烦燥的心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随爷爷、外公、外婆生活的学生占多数,所以学生缺乏与家长交流,缺少爱。学生渴望与人交流,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沉溺于网络。但大多数同学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心理素质稳定、心理健康、性格开朗,能与老师、同学交流;少部分学生性格偏激、情绪波动大,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劳动,还耍“小皇帝”脾气。 二、学生学情 、学生养成教育不好。班内学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没有好的养成习惯。乱说脏话,随便打骂别人,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坏的习惯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导致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 2、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学生大部分不知道主动学习,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

3、,不认真听讲,自制力很差。 3、学生存在思想问题。部分学生厌学,找借口说自己学不懂,是因为老想着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匆匆的草草做完,为了是想玩耍。上课回答不出问题是因为自己在胡思乱想其他事情。还有的说,希望老师不要让我们准备那么多的学习资料。 、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是智商存在问题。对待学习的反应比起其他学生来比较慢,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觉得很难懂,难接受,有的甚至连简单的字都不会写。 5、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都说知道没有知识不行,得学习,还要学习,可就是不想学习,觉得学习一点意思也没有。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要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与场所。 、家庭教育

4、存在严重问题。班内学生家长部分都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平时孩子到家根本受不到应有的照顾,更别说是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了。他们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认识不到对孩子思想教育和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有时还把学生犯错误,不完作业的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有一切放手不管,孩子只有老师管教的错误想法。 三、改进措施 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区已经启动了“卓越课堂”,我校也将在这种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

5、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再提升为卓越课堂,更好的推进我区、我校“卓越课堂”的打造。 、以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为宗旨,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初步形成一点危机意识。 3、加强地理教学技能和读图的培养。新课程标中明确说出运用地图来学习,说明了地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地理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地图精读”,要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活动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地理课。 4、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做人,学习生活。 5、加强法制教育、宣传,使学生的人身和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对有可能受到的侵害,能用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去保护自己,对中学生应该行使的权利和义务使之更为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