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599191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名称: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承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参加单位:负 责 人:潘玉君起止时间:2005年07月2007年07月通信地址: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联系电话:0871-5516551( 宅 ) 131 0869 3262电子信箱:编制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科技厅一、项目概述课题名称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主 题 词云南省,社会发展,大生态安全基础所属学科区域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生态学主 持 人潘玉君 教授研究生导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美丽富饶和贫穷

2、落后的云南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1世纪中势必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后发达地区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后发达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往往会遇到或出现高额消耗资源环境进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状况。这样的发展,显然不是“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和谐”的发展,我们应该走“生态环境少劣化”、“生态环境不劣化”和“生态环境优良化”的道路。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指某“小”生态环境即某地块的生态环境,而且是指“大”生态环境即全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环境。其他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对云南省的未来发展的理性前瞻,我们认为,云南省应该也用能力

3、去防止大生态环境的劣化。、云南省的大生态安全是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本项研究主要运用近年来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即EF)”理论与方法、和我们最新提出并已开始应用的地域结构思想理论和基本方法去系统描述、系统预测云南省的大生态安全,为系统调控提供科学支持。、这项具有“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的研究获得资助后,将在云南省委白恩培书记、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院士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的关怀和指导下,系统开展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将对云南省的发展决策的科学化和长期化具有重要作用

4、。成果形式咨询报告/学术论著申请经费9.50万研究时间2005.07-2007.06二、目的和意义1、目的()“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课题,将系统揭示云南省和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进而对云南省和各地市州的未来的生态足迹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减小云南省本身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其他省市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基本对策。()“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系统”这项课题,将揭示云南省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次级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背景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进而对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未来的地域结构的科学优化奠定重要基础。()“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

5、”这项研究,将可以直接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层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包括云南本身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必要限制的科学依据和防止其他省市高度占用云南省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科学依据。2、意义()重要性云南省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大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大生态环境安全是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没有大生态安全就没有云南省的社会发展,也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项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性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必然会制定出更科学、更长远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纲要和发展战略。而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必然需要回答大生态安全问题。这项

6、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全面思考与研究大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必要意义。()紧迫性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和地区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已经普遍考虑了生态安全问题,已有少数省的发展纲要开始考虑了用生态足迹反映生态安全问题,但尚没有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考虑的系统成果。云南省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如果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来考虑大生态安全问题,这是全国的第一省,这是云南省在全国的率先和垂范。三、概况和创新、生态足迹:基本含义和主要情况生态足迹的概念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年提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由其博士研究生Wackernagel 等在1996年完善的

7、。1999年开始引进我国,2000年以来,逐渐比较多地引进到中国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证中。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我们于2004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开始进行了研究。生态足迹也叫生态占用、生态痕迹和生态脚印等。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群、某个城市、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态足迹与其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

8、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如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估算

9、维持人的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大小,并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该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短时期内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和不同社会领域进行了运用和实践。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WWF和RP世界两大非政府机构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在国外,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等空间尺度开展。1997年,Wackernagel在Ecological Footprint of

10、Nations中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2000年WWF出版的Living Planet Report一书不仅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1961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而且对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算和人口规模的类型分析。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Chambers等对伦敦生态足迹的研究;Wackernagel等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极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Vuuren等计算与分析了贝宁

11、、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在国内,生态足迹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适应阶段。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999年被引入我国,很多学者,如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杨开忠、顾传辉、李利锋、王书华等分别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进行很多的研究,并较多地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城市研究也停留在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更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未可见。再者,目前的研究多属于静态分析,少有进行时间维的动态分析。对于以整个省域及其次级地域系统为研究区域并同时进比较分析的研究工作尚鲜见。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和实践,因此,其理论方法和计

12、算模型在迅速地发展和完善。目前,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为:考虑大跨度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逐步加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不断修正、完善计算方法;与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城市和家庭、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经过近十年来的研究,我们发现生态足迹的既有的研究及其成果没有考虑到结构问题,这是突出的缺点。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并长时段地系统研究“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落后”省区(如云南)的研究尚无前人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特色本项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末由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提出的

13、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即EF)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我们于2004年提出的“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关于“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云南省)的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创新: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国内外对后发达省区的生态足迹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成果,我们是针对云南省这样的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尚为检索到有关文献。我们的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外将填补这样的省区的长时段的研究的学术空白,也填补了云南省这方面研究的区域空白。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集成创新

14、性和二次创新性。我们在从事“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共生理论”、“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和“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等2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云南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支持和必须保证大生态安全。我们于2004年提出,大生态安全还必须考虑地域结构的问题大生态安全及其地域结构。经联机检索,国内外尚没有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这一学术思想得到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

15、并鼓励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开拓研究。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性。四、研究内容(一)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和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二)主要专题本项课题拟主要进行以下专题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全球性、全国性和省区性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配合各种调查方法以获取相关的系统数据,计算出云南省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其它的调查方法以获取数据,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各个地市州不同时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