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试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59115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考试重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3、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4、情感表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

2、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它包括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6、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文学提供的“真实”都是被主观化、心灵

3、化了的。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观世界变成主体认识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7、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通过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利他的去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

4、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现。8、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

5、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9、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最基本特征)和逼真性。10、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11、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2、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13、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14、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6、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15、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6、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17、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

7、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18、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a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c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历史的必然趋势,作家人格的真诚。19、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

8、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20、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21、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22、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2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

9、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24、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25、如何理解叙事的基本特征?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

10、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26、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27、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28、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2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

11、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30、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31、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32、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33

12、、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34、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3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3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37、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

13、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38、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a口头媒介,文学活动往往以诗乐舞浑然一体的综合形式出现b笔头媒介,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雅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更为显著c电子媒介,使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色39、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答: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是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40、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

14、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41、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答: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4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

15、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作为现代文艺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既然都有文学阅读这个共同的所指,因此它们的基本意思还是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4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44、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16、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45、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46、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47、填补不定点:英伽登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体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48、虚静:指一种清净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49、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标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