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58885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一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五单元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9广东韶关高三一模)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解析:从上述甲骨文中可看出当时已出现诸侯,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答案:B 2(2010年江苏模拟)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封邦

2、建国 加强中央集权 嫡长子继承制 百家争鸣A BC D3(2009山东烟台高三诊断)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解析:题中的“封建时代”,是地方行政组织,应该为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答案:A4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3、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5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从“海内皆臣”的信息中,不难判断其已扫六合,定天下,实现了统一,秦始皇称帝。答案:C6.(2009海南儋州一中统测)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 差额选举法 郡县制度 三省六部制A

4、 B C D解析:秦简是秦朝遗留下的简牍。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差额选举法是古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答案: A7(2009福州高三质检)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A采纳董仲舒建议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推恩令”。 “推恩令”不是选项A中人物提出的。该书是贾谊写的,处在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的强盛时期,而选项B是在汉初,选项D是监察官,故A、B、D均与题意不符。“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材料中指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结合题意,只有C符合要求。答案:C8(200

5、9天津河西区高三质检)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解析:本题的重点是对三省六部制作用的理解。三省中的尚书、中书、门下省分别行使政令的执行、草拟和审批权,其长官都是宰相,而六部只是尚书的下属机构,各自负责一方面的事务,它们相互制约,最终完全听命于皇帝,A正确,B、C错误,D也与史实不符,取消宰相是在明朝。答案:A9.(2009上海黄浦高考模拟)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

6、的弊端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解析: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有“举秀才”“举孝廉”,由地方向上面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作官员候选。举秀才,重的是才,举孝廉,重的是德;而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尖刻地讽刺了中国选拔、任用人才的尴尬一面。答案:C10.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对应如下:秦朝

7、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答案:D11.(2009高考海南卷)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C 12.(2009山东济南模拟)右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 A.是一次同姓王与异姓王联合进行的大叛乱B.其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C.汉武帝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D.七国之乱的平定,削弱了削藩政策的成果解析:可用排除法。“七国之乱

8、”同姓王联合进行的大叛乱,汉景帝平定了叛乱,“削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答案:B13(2009广东深圳高三一调)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三司使解析:北宋通过分权的方式以集权,在地方设立知州的同时,设立通判,监察知州,两者互相牵制。答案:B14(2009广东韶关二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A图 B图 C图图都是 D有待考证解析:显然,宫廷版必然是对朱元璋进行美化,不可信,而

9、民间版则是进行丑化,也不可信,因此,对朱元璋真相,只能是有待考证。答案:D15.(2009江苏徐州三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B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40分)16(14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

10、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材料二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l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

11、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并结合后代史实说明理由。(4分)(3)材料三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4)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4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注意设问的角度是“特点”;第(2)问回答史实一定要准确;第(3)问直接依据材料作答,语言要言简意赅;第(4)问要全面概括顾炎武的观点。答案:(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

12、;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2)作用: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度的历史作用在于巩固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建立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分封制。不能仿效,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稳定。理由:如西汉初年,刘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兼用的政策导致“七国之乱”发生。(3)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得失。(4)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还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17(12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

13、、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时期全国人口(丁)官员官民之比西汉5959万7500人1:7945唐高宗时5238万13465人l:3927元成宗时5816万22500人1:2613清康熙时2459万27000人1:911(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4分)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2)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根据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4分)(3)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2分)(4)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解析:本题围绕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命题。准确掌握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并要充分把握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答案:(1)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2)皇权高度集中。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