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月考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587184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月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药理学-月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药理学-月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药理学-月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药理学-月考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月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月考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1、药物:是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以动物为使 用对象的药物称为兽药。2、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3、药物来源:天然药物,动物植物矿物及抗生素;合成药物,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生物 技术药物,细胞工程等生物学技术药物。4、剂型:药物的原料一般均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 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5、制剂:剂型其中任何一个具体品种,例如片剂中的土霉素片,注射剂中的葡萄糖注射液 称为制剂。6、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 生物学等为

2、基础的一门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第一章 总论1、药效学:药理学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 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 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第一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2、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3、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是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 奋的药

3、物称为兴奋药。反之,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抑制及抑制药。4、药物作用基本表现: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化学药物作用于病原体,杀死驱除微生物或 寄生虫,使机体恢复呈现药物作用。5、药物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全身作用 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普鲁卡因在其浸润的局 部使神经末梢失去感觉功能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 部位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如吸入麻醉药通过肺部吸入而进入大脑 皮层产生的全身麻醉作用。例: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的缩瞳作用,即为局部作用,但该药经 粘膜吸收后增加唾液分泌作用为全身作用。2)从药物作用发生顺序:直接

4、作用/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的器官、组织所发生的原发作用,为直接作用;由药物直接作用的结果引 起其他器官组织的反应常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引起,为间接作用。如洋地黄毒苷被机 体吸收后,分布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为直接作用, 又原发作用;由于全身循环改善,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表现轻度的利尿作用,使心 衰性水中减轻或消除,这是间接作用,又继发作用。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 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也不产生影响,这种 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原因:1)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

5、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 组织,2)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因为不同组织酶的分布和活性有很大差别, 3)受 体分布的不均一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 ,选择性高,针对性高,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少 有副作用;反之,。药物的选择性可作为药物分类和临床用药的依据。7、药物的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效应,有的对防治疾病 产生有利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统 称为不良反应。1)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以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 治本。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解毒药。 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

6、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治标。解热镇痛,标本兼治。 2)不良反应: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只不过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一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1、药物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药理作用的特 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产生相 似(拟似药)或相反作用(拮

7、抗药)。2、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 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无效量,治疗量, 阈剂量,极量,中毒量1)无效量:药物剂量从小到大的增加引起机体对药物产生的效应强度或性质发生变化,药 物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称为无效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即阈剂量;随着剂量增加,效应也逐渐加强, 其中对 50%个体有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知道最大效应,这是量变过程,出现最大效 应的剂量,称为极量。中毒量:超过极量而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其中引起中毒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治 疗量:大于阈剂量能产

8、生治疗效果儿不致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亦称常用量。量反应:药理反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称为量反应;在一定的药物浓度或剂 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特殊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称为质反应;全或无反 应。TI=LD50/ED50 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三、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1、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功能:配体 结合于传递信息。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2、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集体固有的内源 性活性物质和来自体外的外源性活性物质,前者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抗原,抗 体。后者则指药

9、物及毒物。3、受体分类: 1)细胞膜受体: G 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 因子受体。 2)细胞核受体:甾体激素受体,视黄素受体,甲状腺受体,过氧化酶增殖因子 受体。受体功能机作用方式:配体(药物、激素、递质、毒素、抗原)f受体的识别与结合/第二 信使(cmp,cgmp,ip5,dg,ca2+)f亚细胞成分的变化f各种神经泵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f效 应器的变化4、受体学说:占领学说,速率学说,诱导契合学说和两态模型 1)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 呈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质量作

10、 用定率。R+D=RDE 激动剂: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内在活性,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 性的药物称为激动剂。药物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不仅不能 诱导效应,而且还占据了受体阻断了激动剂和受体的作用称为拮抗剂。(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对酶的作用,酶的抑制激活诱导复活;影响离子通道:钠 钾钙通道;对核酸的作用,抗菌药物;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身活性物质,体内生物合成, 储存,释放或消除;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维生素,磺胺药;影响免疫机能,环孢素;理 化条件的改变,甘露醇,抗酸药。第二节 机体对药物作用药物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11、,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小肠影响因素:排空率,PH值,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药物的相互作用,首过效应。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 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首过消除。2、注射给药:静脉,肌肉内,皮下注射。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状态。影响 因素:给药浓度,药物解离度,非解离型分子的脂溶性和吸收面积。3、呼吸道给药:优点吸收快,免去受过效应,缺点:难于掌握剂量,给药方法比较复杂。4、皮肤给药(二)

12、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药物分布到外周组织部位主要取决于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 pKa 和分子质量 2、 血液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因为药物分布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进行 3、组织的血流量。药 物分布的快慢慢主要与组织的血流量有关,单位时间,重量的器官血流量大,一般药物在 该器官浓度大。 4、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的选择性分布往往是药物对某些细胞 成分具有特殊亲和力并大声结合的结果。与血浆蛋白结合;组织屏障(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三)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第一步氧化、还原和水解反 应,第二步结合反应。药酶:药物在体内

13、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酶的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 酶的诱导可使药物本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提高,酶的抑制: 某些药物可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四)排泄: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药物的消除包 括生物转化和排泄。肾排出:排泄方式包括三个机制: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胆汁排泄: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整,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 些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仔葡萄苷酸酶所水解并

14、释放出原形药物,然 后被重吸收,这就是肝肠循环。乳腺排泄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一门 学科。1、血药浓度:一般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是体内药物浓度的重要指标,虽然它不等于作用 部位(靶组织或靶受体)的浓度,但作用部位的浓度与血药浓度以及药理效应一般呈正相 关。2、非静脉注射给药分为三个时期 :潜伏期是指给药后到开始出现药效的一段时间,快速 静注给药一般无潜伏期;持续期:是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残留期:是指体内药物 已降至有效浓度一下,但尚未完全从体内消除。3、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米-曼氏动力学。4、消除半衰期: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

15、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 物半衰期。半衰期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 标,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和童谣后体内消除时间的重要参数。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是时间从0到无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 物总量。6、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 分布所需的总容积。7、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不问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这个参数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实际吸收量/给药量 第三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因素: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药

16、剂量,途径,时间间隔,疗程),联合用药及药 物相互作用动物方面因素:种属差异,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差异,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1、联合用药: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称为联合用药,目的是提高疗效 消除或减轻某些毒副作用,适当联合应用抗菌药也可减少耐药性产生。2、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优于其他药物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药 理总用发生变化。3、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优于药物效应或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使总 效应发生改变,可能出现: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为协同作用;两药 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租用 的总和,称为拮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