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587010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摘要】目的 总结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 证实软骨母细胞瘤患者7例,综合分析其X线、CT和MRI的影像特点。结果病 变均位于干骺端,其中股骨 4 例(上端 3 例,下端 1 例),肱骨 2 例(上下端各 1 例), 胫骨上端 1 例。表现为累积干骺端,成偏心性生长,病变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局限 性骨质破坏,边缘多呈分叶,典型表现为扇贝状边缘,其内可见钙化。病变周围 在X线及CT上见硬化缘。MRI上病变边界清晰,T1WI成低信号,T2WI呈不同程 度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可见骨髓水肿及 长 T1 短 T2 骨膜反应

2、,部分病例可侵入关节,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及关节积液。 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在影像上较具有特征性,结合平片、CT、及MRI能做出正确诊 断,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软骨母细胞瘤又称成软骨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占原发性骨肿 瘤的 0.5%-1%,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可以做出 正确的诊断,本文对经过病理证实的7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提 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为临床提供一定诊断依据。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搜集1998年6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7例 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6-

3、31岁,平均年龄22.5岁。累及病变部 位:股骨4例(上端3例,下端1例),肱骨2例(上下端各1例),胫骨上端 1例。病程3个月7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发生在1-25岁,发病缓慢, 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临近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积液、不适、活动 受限及临近软组织肿胀。影像表现有时见皮质有不同程度变薄及膨胀改变,病变 边界清晰。 7 例患者均未发现病理性骨折。二、检查方法1. 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进行计算机X线摄影正侧位检查。2. CT检查:4例行美国GE公司单排螺旋CT断层扫描,层厚3-5mm,层距 5mm,行轴位螺旋扫描。3. MR 成像检查: 3 例行 MR 平扫,其中 1 例行

4、增强扫描,所用机型为SiemensO.35TMR仪行常规轴位、冠状位及失状位扫描。层厚5mm,层间距1mm。 进行 SE 序列 T1WI(TR540msTE22ms)、TSE 序列 T2WI(TR4500msTE80ms)及脂肪抑 制序列 T2WI(TR4900msTE110ms)。结果一、影像学表现1. X线:7例均位于骺板愈合的骨骺端,病变累及干骺端,呈偏心性生长,为 边界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边缘多呈分叶状,典型表现为扇贝状边缘, 与周围骨髓分界清晰,多数周边见硬化缘。其中2例在病变区出现钙化密度影,2 例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 1 例见轻度葱皮状骨膜反应。2. CT检查:4

5、例病例均位于干骺端愈合后的骨端,病变呈不同程度分叶状, 边界清晰,周边伴有不同程度硬化缘。由于膨胀生长,相邻部分皮质变薄, 2例 患者见病变部位明显中断, 1例见线状骨膜反应, 2例在破坏区见点状、小片状 钙化密度影。3. 磁共振检查:3例病例见不同程度分叶,边缘为连续或中断的长T1短T2信 号,T2WI以低至中等信号为主(与肌肉相比),增强见明显强化,其可清晰显示 临近部位骨髓水肿,以脂肪抑制序列更明显,表现为片状高信号区,临近软组织 水肿也较常见,表现为软组织内的高信号。二、手术病例结果其中 7 例患者均在本院或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肉眼见呈圆形或分叶状肿 块,边界清楚,切面呈灰棕色或暗红

6、色,肿瘤内常见出血、坏死、钙化或囊变。 术后病理均为软骨母细胞瘤。讨论 软骨母细胞瘤又称成软骨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骨肿瘤,占原发性骨 肿瘤的 0.5-1%,约占良性骨肿瘤的 9%。现多数认为该病来源于继发的软骨内骨 化中心,其组织学特点为不等量的软骨样基质包绕着软骨母细胞以及散在的多核 巨细胞。凡有骺软骨的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四肢长骨为最好发部位。绝大多数发 生在干骺端愈合前的长骨骨骺,以股骨和肱骨多见,尤其是股骨及肱骨上端。有 报道约 10%的病人发生在手和足的小骨,如距骨和跟骨是其常见部位。本病多见 于青少年, 80%以上发生于10-25 周岁。30 岁以上病例较少见。临床发病缓慢,

7、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轻微疼痛,或者临近关节不适、积液,病理骨折出现的几率较 少。X 线平片及 CT 的典型影像表现如下:四肢长骨为主要发病部位,尤其在骺板 愈合前的长骨骨骺,发病年龄很少超过30 岁,病变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典型 为扇贝状,呈偏心性膨胀状或分叶状骨质破坏区,病灶边界清晰,周边多伴有硬 化缘,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影,少数见线状或条形骨膜反应,瘤体如穿 破皮质则形成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有数可见更低密度区或出现液液平面,可能由 于形成动脉瘤样骨囊肿所致。磁共振影像表现:由于肿瘤内包含软骨样基质及钙化灶,MRI的T1加权像、 T2 加权像呈低到中等信号,而病灶中混杂的软骨性肿瘤的透明软

8、骨基质可在 T2 加权上呈高信号。同时由于瘤体内的钙化、出血,因而在MRI上易形成信号不均 的鹅卵石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在脂肪抑制序列上能更好的显示骨髓水肿。也可 见条状、线状双低信号的骨膜反应。增强扫描病灶均见不同程度强化,强化方式 大部分为病灶内大小不等环形强化,有时强化呈分隔状,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与动 脉瘤样骨囊肿有关。鉴别诊断1. 骨巨细胞瘤:发生于骺板愈合后的骨端,发病年龄大,内部无钙化,横向 膨胀明显,低信号硬化缘少见。2. 慢性骨脓肿:临床有红肿热痛等感染病史,多见于干骺端,病灶内呈环形 强化,无钙化,脓肿周围见骨质增生、硬化明显。3. 骨骺、干骺端结核:病变临近没有骨质增生,但有骨质疏松。同时结合临 床及其它相关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参考文献1 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石木兰,主编.肿瘤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魏经国,主编.影像诊断病理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4 孟悛非,主编.骨肌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