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78214.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58592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782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玉米病虫害782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玉米病虫害782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玉米病虫害782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玉米病虫害782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782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78214.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病虫害一、玉米病害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煤纹病、玉米条纹斑病、玉米叶枯病等,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玉米减产1520%,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以上。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纺锤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一般长510cm,宽1cm,严重的长可达1520cm,宽2m左右。发病后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2、孢子。在抗病品种上病斑小,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褪绿晕圈,病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黑色霉层。发生特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 Leonard et Suggs ,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侵入,经1014天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程度,除与玉米品种的抗性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不同,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如

3、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导致大斑病的流行。一般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如果旬平均气温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病害的发生就受到抑制,危害转轻。另外,在玉米抽穗以后,如果氮肥不足,密度过大,排水不良,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晚及连作地块病害往往严重,轮作地病轻。防治方法防治该玉米大斑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目前,我省选育的抗病品种较多,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抗、耐病品种,避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以防止病害的发生流行。2、加强栽培管理。(1)清除病残体,

4、控制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彻底消除田内外病株残体,将秸秆集中处理,作燃料或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2)轮作:由于连作病残体积累多,菌源数量大,病害发生重,因此,实行轮作可减轻发病。(3)适期早播,缩短处于多雨季节的生育日数,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4)合理密植,并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湿度,使植株生长健状,提高抗病力。(5)合理施肥浇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穗期适当追施氮肥,合理灌溉,注意排水防涝。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期前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

5、喷药一次,连续23次。2、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叶枯病、玉米斑点病,在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抽雄期前后发病最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发病,常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类型。第一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长方形,多限于叶脉之间,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第二种类型,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第三种类型,病斑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病斑一般不扩大,周围有黄色晕圈。当叶片上病斑密集时,

6、常相互融合成一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明显,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病部出现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时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发生特点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B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萌发侵染,数日内即可形成病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除

7、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有密切关系。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病残体量大,菌源大量积累,发病重。在山东省78月份,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较多时,夏玉米小斑病就容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或低洼地,发病较重。防治方法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请参阅玉米大斑病的防治。3、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普遍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一般在玉米乳熟末期到蜡熟期症状最为明显。植株的根系、茎基、茎秆、叶片、果穗均可表现症状。根系发病,毛根先产生

8、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变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根部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根系腐烂后,茎基部腐烂空心,地上部12节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髓部收缩。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呈现青枯,一般12天内整株表现急性青枯死亡。受害叶片由叶尖向叶柄,由叶缘向中脉表现局部失水和水烫状,病部褪色,无光泽,致使整个叶片乃至整株迅速青枯凋萎。果穗发病,从苞叶开始由局部水烫状褪色,逐渐变黄,穗柄柔韧,果穗下垂,籽粒疏松干瘪。发生特点玉米青枯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腐霉菌 Pythium spp . 和半知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9、混合侵染所致。玉米青枯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病种子内越冬。第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昆虫等媒介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植株青枯。病害的发生与玉米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玉米苗期和灌浆期前基本不发生,玉米自灌浆期开始感病,直到乳熟后期症状最明显,发病程度取决于玉米该生育阶段的雨量和温度,如果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或雨后骤晴,往往导致青枯病暴发。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或根部发生其他病害,影响植株生长,抗病力下降,青枯病性严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轻。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和杂交组合能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在生产上应注意推广应用。2、

10、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钾肥,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甘薯、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3、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地,促进病残体分解,尽量减少侵染来源。4、及时防治玉米螟、粘虫和地下害虫等,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5、药剂防治。玉米授粉后25天,用40%甲基立枯磷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效果较好。4、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河北、北京、陕西、辽宁、山东等省均有发生,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发病部位产生褪绿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至椭圆形褪

11、绿透明斑,病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为0.540.52(mm),大的可达73(mm)。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特点病原菌为弯孢霉菌 Curvularia lunata ( Walker ) Boedijn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发生程度与降雨、温度、播期、肥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防治方法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一项有效措施。2、农业防治。(1)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

12、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适时早播,或轮作换茬,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3、药剂防治。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优于喷雾,且便于操作。如喷雾可在病株率达10%时用第1次药,隔1520天再喷12次。5、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俗称生姜玉米、万年青玉米。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部分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症状玉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受害,多在56叶期表现症状。病株叶片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面叶脉上出现蜡白色隆起条纹。910叶期上部节间不再伸长,茎粗肿矮缩,顶叶簇生,株形矮化。病株根系短而少,易拔起。多

13、数不抽穗,少数虽能抽穗,但严重退化,果穗变形,花丝少,多不结实。发生特点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 , 简称MRDV。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的杂草中或冬小麦上越冬,翌年春季带毒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冬小麦上,然后再向玉米田迁移,并把病毒再传染给玉米,导致玉米发病。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抗性增强。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硬粒型品种抗病,中间型品种次之,马齿型品种易感病。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快,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发病往往严重。靠近路旁、渠边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及套种田、早播田,发病重。

14、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感病品种多,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因此,应注意选育、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1)适期播种:春玉米适当提前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将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和玉米苗期错开,减少传毒机会。(2)减少毒源: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毒源和传毒昆虫,减轻病害发生。(3)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浇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或20%病毒A,分别按种子量的0.2%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病的传播。(2)喷雾治虫防病:在玉米苗期对周围杂草及玉米

15、田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飞虱;也可在玉米苗期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6、玉米其它病害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症状主要为害雄穗和雌穗,一般抽穗后才表现典型症状。但有些品种在苗期即表现症状,在第45叶上产生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有些病株节间缩短,较健株低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似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雄穗受害,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增生呈叶片状,雄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内部充满黑粉。

16、雌穗发病,果穗短,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被病菌破坏变成菌瘿,内部全为黑粉,黑粉散落后,显露出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故名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果穗受害后,苞叶畸形,变窄变细,分叉多,籽粒重新发芽,呈细长的芽叶状。病株大多矮化,分蘖增多。发生特点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从玉米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玉米三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入时期。病菌侵入后扩散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破坏穗部,并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的大量厚垣孢子在玉米收获时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