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58044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5课(老师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童 趣课题童趣课型精读课时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准确地读出语音停顿的节奏,感悟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2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3主动地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相关链接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

2、,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2作者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知识构建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并积累。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知识预习一、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童稚( ) 藐小(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凸( ) ( ) 虾( )蟆( ) 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

3、加点词句意思。(1)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项为之强 果如鹤唳云端 以丛草为林 兴正浓 方出神 驱之别院(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3)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

4、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蹲其身,使与台齐。 见二虫斗草间。盖一癞虾蟆。三、根据文下注释,自主疏通课文,在下面空白处写出你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设计意图:从儿童心理方面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句子的节奏,想想为什么这样读?(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5、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虾蟆。(设计意图: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二、诵读积累,初步感知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并注意停顿。明确文言文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2学生再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设计意图: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的要求,所以安排了这样的环节。)三、质疑探究1.结

6、合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画面?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 明确: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启发: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阐述,然后老师分析归纳;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体验反思1你有没有过

7、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 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明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发现美,认识美。)五、总结课文,留作业小结: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生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

8、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作业:1.积累、巩固重点文言字词;2.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附:重点词语的积累1.词语积累:余(我) 张目(睁大眼睛) 鞭(用鞭子抽打)故(所以) 时(常常) 其(它的,指“藐小之物”。)私(自己,我) 拟(比作)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于(在) 之(助词)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首(头) 以(用) 强(强,通“僵”,僵硬。)观(景象) 徐(慢慢地) 项(脖子、颈项)其(自己) 盖(原来是) 果(果真) 唳

9、(鸟鸣)为(被) 以(把)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兴(兴趣) 或(有时) 昂(抬) 方(正) 藐小(细小) 之(它,指癞蛤蟆。) 之(的) 驱(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东西。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2.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10、,果然鹤也。(心里想象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5童趣学生用书参考答案巩固练习一、积累与运用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童稚( zh ) 项为之强( jing ) 土砾( l )丘壑( h ) 庞然大物( png ) 藐小( mi

11、o )解释加点的字或词。明察秋毫(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项为之强( 僵硬 ) 素帐 ( 未染色的帐子 ) 徐喷以烟( 慢慢地 )作青云白鹤观 ( 景象 ) 鞭数十( 鞭打 )二、课内精读1.文章写了哪三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2.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象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三、考点指津(2006年海南省中考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

12、文,完成下面的题目。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闲情记趣)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A盘盂(y ) B探汤(tng) C鹤唳(l) D怡然(y)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距离 )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日初出沧沧凉凉( 苍苍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 项为之强 ( 强:通“僵”,僵硬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