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578622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好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必经两步一、相关知识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插叙和倒叙的区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

2、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暗示了人物的品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社会环境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交待了的风土人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角度:正面描写

4、、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相关链接:初一学生如何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抒情: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

5、要。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

6、无穷的效果。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二、阅读技巧1.概括内容:要素归纳法(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

7、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2.明确中心(1)抓标题(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4)抓议论、抒情语句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

8、、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5.理解句子:(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

9、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3)关键语句的作用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

10、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6.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7.开放式试题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

11、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