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577573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语文课教案模板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进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举给大家的,朗读一首。(学生纷纷朗读,然后教师选择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

2、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进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际”)到达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闲适拘束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

3、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诞生在金人占据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报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与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理想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接受。1180年受排斥、被开除。此后二十年间,大局部时间在乡间闲居。他经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舒适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抱负所感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生气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

4、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闻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

5、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根底上,能够理解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1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现自己熟悉“道理”的依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衬托诞生动详细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2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

6、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熟悉过程即可) 其次段: 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先是扼要叙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也许也是这时期做的。”);讲解“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由于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由于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颜色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

7、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当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充满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忆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安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索题(作业) 1 背诵四首词 2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根底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3 从其次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 其次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答

8、复上节课后思索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1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状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依据背诵状况,稍加评议即可) 2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白,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诞生命的流淌和春天的绚烂。认为,这是由于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精确地渲染了江南明媚的春天

9、,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3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洁。简洁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示意出很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其次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

10、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缘由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由于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根底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比方法。在评析其次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像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奇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示意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闲得意,布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

11、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像,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展比拟) 第四段: 此段开头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局部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头,开头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连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留意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确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连续中显现出来。

12、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在这段中还特殊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答复)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会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1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区分、分析一下。 2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

13、说得更生动? 3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终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学问,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确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示意性。(照顾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1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衬托生动详细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 2 本文在写作上,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叙述创作背景,再讲解“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展论述:从实质上,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根底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