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56776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根本要求。新修订颁布实施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在人员分离、资金监督、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等方面严格按规定进行,实质上是要求各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 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

2、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从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 内部控制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组织制度,与企业的产权结构相对应,通过建立适当的“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保证企业外部投资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企业内部代理人的有效维护,它有下面两层内容。 (1)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它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的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 (2)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

3、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的行政领导、职能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也即以组织单位为控制主体,按其所属系统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以组织内的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为控制客体,即以一个组织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各种行政业务管理活动为其控制的对象,针对本组织各项活动的具体环节制定一套联系、制约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组织内的各项管理活动,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达到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确保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得到实施,确保各种

4、管理信息资料准确可靠和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等具体目的。 内部控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体制则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心问题,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发展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即要求企业管理既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管理者的素质高,管理组织结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先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使企

5、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必须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在改革的前三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走的是扩权让利,以利益刺激为主的路子。企业利益的获得,不是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努力,而很大程度上要靠与政府“讨价还价”的谈判。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当外部约束减弱以后,企业不合理行为就泛滥起来,盲目投资、滥发奖金财物等。1986年底,有关部门提出了“改革微观机制”和“完善企业内部机制”的问题,同时要求要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环节,分阶段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形

6、成新体制的基础框架,使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实行公司制,只是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否能建立起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还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继续努力,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公司化改组后,还必须改革现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除要正确处理好公司经营决策系统和公司党组织及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建立起科学的高效率的公司领导制度外,还必须根据公司制度的要求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特别是大型的集团公司必

7、须处理好母子公司的关系,公司内部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发挥子公司和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要加强职能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各种责任制,搞好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特别要搞好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外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集团,还必须使自己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等向国际规范靠拢,建立起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符合国际规范、遵循国际惯例的经营管理制度,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创造条件,为向跨国公司发展创造条件。这些都不是仅仅把企业的名称改为公司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企业结合公司化改造做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见到成效

8、。 内部控制的组织是必要的措施 实现单位业务工作的效率性、经济性是基本的管理职责,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管理职责的有效工具。任何单位的管理部门及行政领导人员对全部正规控制系统负有建立、发展、实施、执行的责任,保证存在足够的控制是管理者在他们的责任范围内最重要的职责。单位管理者通过适当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来了解和掌握财务和经营信息是否准确可靠;单位资财是否得到妥善保护;经营是否在完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每项业务的执行是否均有利于促成预定的计划、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是管理过程所固有的,它的制定虽然也受到单位外部环境的影响,它的实施及其职能的履行却完全是单位领导者及全体管理人

9、员的责任。单位领导和部门要建立和保持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势必要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和实施必要的组织措施,以保证日常监督和定期评价的需要。 单位的每个部门要保证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管理和使用,而且要使每个项目和活动的进行,均处于具有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方式之中。这就需要每个单位不仅要有控制的意识,而且要有合理的控制组织,以保证控制职能的适当履行和对功能与绩效的监督考核。控制组织理应有两方面的任务:其一是保证日常监督的实现,促使单位的每个部门及其主管人员都重视在其所辖范围内建立和保持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促使每个应负控制职责的员工忠实地执行有关措施,促使整个单位和各个部门

10、能从健全的内部控制中得到效益;其二是保证进行全面业务考核,了解各控制部门与一般业务部门之间的基本关系,考核业务及职能的分配、作业程序的执行与各项控制的效果,提出建议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履行其所负的内部控制职能的责任。 内部控制的方法必须完善 (1)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是组织内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授权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各级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以内,不需经过请示批准便可以处理业务,这样可以尽快地进行业务处理,防

11、止推诿的现象发生。 授权批准控制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两种情况。一般授权是授予有关人员处理正常范围内经济业务的权限。一般授权的范围不宜太大,也不可太小。过大的授权范围会削弱内部控制制度。相反,如果一般授权范围过小,也会削弱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不利。 (2)财产安全控制 财产安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直接和财产安全有关的控制方法和措施有:发生经济业务要立即记账,特别是现金、银行存款等业务,以防现金被挪用;财产物资必须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以便在账上随时反映财产物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等。 (3)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

12、成部分,抓好以下环节:预算体系的建立;编制和审定及预算业绩的考核等。 (4)业务程序控制 业务程序控制是指对重复发生的业务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手段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业务程序控制还包括了将业务处理过程的程序、要求、注意事项等书面文件化,便于有关人员执行。可防止工作的杂乱无章、职责不清。必要时可将有关要求编制成工作手册,为业务处理提供指导,并提供控制的依据。 (5)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指组织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的各项业务进行审计的一种监督手段,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保证各级管理部门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实现。通过内部审

13、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控制点的设置、人员分工、规章制度的实施等进行评价,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我国立法机关和职业团体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保证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考核体系如何保障企业质量企业已经认识到质量保证体系对企业生死存亡的作用,但不一定认识到业绩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业绩考核体系缺位状况下的任何管理改进都是缺乏效果的,或者说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西方企业一般都是先有严酷的业绩考核体系,后有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而我国用了近20年的时间,花了近百亿元的资金,推广西方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14、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质量保证体系没有能力弥补因业绩考核体系残缺不全而造成的损失。 专家解读: 中央企业引进了许多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目前的运行状态都是很好的,可以说与外企差距不大。但在企业生产线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资人最关心的是: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再高,也弥补不了高管层经营决策系统的重大失误。 业绩考核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企业健康运行 在企业制造系统的“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中,人是最不可靠的因素。必须用业绩考核体系规范高管层的行为责任,这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提高产品的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值,业绩考核体系才有希望解决高管层MTBF值。可以说,由于长

15、期因业绩考核体系的残缺不全,反而削弱了质量保证体系的有限作用。业绩考核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是一个企业健康运行的两个轮子,前者是驱动轮,后者则是保证轮,两者缺一不可。业绩考核体系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力保障,质量保证体系是在业绩考核体系这个动力系统上运行的。 考核体系解决国企职工“亚责任模式运行”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出资人到位,本身就意味着责权利到位,企业内部钩稽嵌套的业绩考核体系是出资人首先要考虑的,也可以说是“非国有企业的责任基因”天然形成的。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员工不但知道“责任没有尽到位的后果”,而且知道“责任尽到位的收益”。这就是出资人“管人管事管资产”钩稽嵌套的“业绩考核体系”逼

16、迫每个人“超责任模式运行”。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出资人长期缺位,本身就意味着责权利缺位,企业内部无法钩稽嵌套的业绩考核就必然形成“国有企业的亚责任基因”。每一个员工不但不知道“责任没有尽到位的后果”,而且更不知道“责任尽到位的收益”。从而导致每个人“亚责任模式运行”,结果是“个人生怨,企业亏损”。 考核体系解决国有企业“目中无人”的问题 国有企业长期“目中无人”,是指没有出资人。这是出资人长期不到位造成的现实。现在出资人从形式上到位与实质上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最大的问题应该是“知道谁是出资人,才能为出资人负责任”。同时,出资人应该把依靠法律监管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更多的是依靠业绩考核体系来监管。 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为国企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