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561890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改的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题 目: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地 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 校:哈尔滨市第五十九中学 姓 名:熊建平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试行,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比比皆是。然而,当我们满怀着兴奋与喜悦走进语文课堂,却常常看到了令人深思的情景。 一、 脱离课本随意选取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大家知道,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

2、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 。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仅仅成了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甚至没有什么联系;或者是简单机械的读写结合。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二、 问题泛滥讨论自由 创新

3、学习的关键是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氛围。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得不少,可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千篇一律,毫不取舍地随学生问题转,长此以往,语文课不就成了“答记者问”了?对待这些“时髦”现象,我们没有理由去简单地否定它,但也不能过分地去强调它,而要正确地去运用,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问心无愧了。 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讲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动得却越来越多。当然,讨论就成了教师们看好的绝招了,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收获却甚微。本人认为这样的教学只

4、是“课堂闹轰轰,学生一场空”,应该杜绝。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捕捉契机,该讨论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就不要粗糙滥用。既然让学生讨论,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充分地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指导,以避免借讨论之机闲聊。 三、 空洞热闹散漫无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

5、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四、 过分表扬言过其实 如今的语文课堂,

6、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就更多了。尤其语文课堂上有些开放性试题,需要发散思维,更给教师表扬学生以可乘之机。有些教师对学生不着边际的答案也予以表扬,表扬话语成为了教师的“口头禅”“回答正确”、“这么回答有新意”、“回答独特,值得表扬”、“这样回答富有创意”等等,一些言过其实的表扬,数不胜数。更有甚者,某一学生回答了问题,其他同学齐声鼓掌若干下,做着整齐的手势,同时高呼“你真棒”。一堂课下来,不分“青红皂白”全是表扬,其实,表扬并非多多益善!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值不值得表扬。换种形式也许更为理想、更为含蓄,效果许更佳。比如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关爱动作,其所

7、蕴含的表扬常常更加充满感情,更加切合实际。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廉价的、笼统的、不着边际的表扬对学生思想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恐怕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 五、追求多媒体课堂虚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

8、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光看不练假把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语来

9、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更具体一点说,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总之,语文学习形式多样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文本、研究教材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读懂弄通,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也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