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557938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史(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一).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概念解答题1.汉乐府 乐府在两汉时期原指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所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歌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2.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

2、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埃和民生的疾苦,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中写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以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内涵的精确概括。3.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如屈原的离骚中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抒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体验。东晋以郭璞为代表,是游仙诗的高峰期。 郭璞的一些游仙诗是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也是抒

3、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感情真实,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彩丰富,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4.玄言诗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西晋时期,士族文人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至西晋末年兴起了玄言诗,两晋永嘉年间到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正如钟嵘诗品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

4、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以沈约、周颙、谢眺、王融为代表。他们发现汉语回声并运用到写诗中,注重音韵美、形式美,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对诗歌内在规律进行探讨,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但其过分严苛要求,提出“四声八病”,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思想感情的表达,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文多拘忌,伤其真美”。6.元嘉三大家元嘉三大家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并称。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华典雅,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峻凌

5、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诗风差异较大,共同之处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较大。7.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再由宫廷文人徐摛、徐陵、庚肩吾、庚信等推波助澜。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用来满足他们腐朽堕落的心理,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化。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然而,它也有可取之处。它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精美,注重声韵,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并更趋格律化。同时,宫体诗细致描写了宫廷妇女生活,这在不尊重女性的中国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给后人留下了宫廷古典美的形象。8.文笔 “文笔”之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

6、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论术语之一。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超奇:“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南朝的文学思想,继承了魏晋,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文”、“笔”之分,较早见于颜延之的“峻得臣笔,测得臣文”。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以有韵无韵来区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因为诗赋都是有韵的,因此,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可以为大多数人所认同。9.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是七发。后来模仿者甚多,

7、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昭明文选将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10.吴均体吴均为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而文胜于诗,风格以清丽挺拔见长,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吴均体之清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辞藻的清丽;二是用典的清淡。清者,即沈约所说的易见事也;淡者,即使用典故数量的限制。其诗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二、简答题1. 南朝民歌的风格特点(1)内容:所表现的爱情多是浪漫色彩的。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

8、。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2)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清新自然、委婉缠绵的特点。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3)手法: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避免过于简单直露的表现。这种隐语意义并不晦涩,主要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常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这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4)句式:大多篇

9、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这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也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2.北朝民歌的风格特点 (1)创作风格: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为特征。北方少数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2)语言特色:语言粗疏质朴,简单疏朗,毫无造作矫饰,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3)形式:形式多样,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4)注意:许多北朝民歌是经过翻译汉化的,经过了汉族文人的再创作。3、谢灵运诗歌的优劣优(1)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

10、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的端倪。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取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2)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 (3)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劣玄言词句多,他常用道家玄理入诗,被后人称作“带有玄言诗尾巴的山水诗”。如“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这类专讲玄理的句子,渗透在他

11、众多的诗篇中。字句上过分雕琢,辞藻堆砌,有句无篇。结构单一,多半用“叙事写景说理”这种章法,读起来感到很单调。4.鲍照的艺术成就(1)鲍照诗歌最突出的贡献是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并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成熟铺平了道路。鲍照的诗风对唐人的影响较大。(2)鲍照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俊逸雄迈,奇矫凌厉。对于鲍照诗歌后人多有评价,如杜甫评曰:“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宋人敖器之评曰:“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诗评)这些评论都揭示了鲍

12、照诗歌俊逸雄迈、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3)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的创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从而使文人乐府诗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其杰出的代表作品就是拟行路难十八首。5.陶渊明的两面性1)内容上的二重性“田园诗”与“咏怀诗”陶渊明把田园作为审美观照的独立对象,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融进其中,把它生动地再现出来。如归田园居、饮酒其五等诗,清新、自然、淳朴,富有创造性,所以被一些人视为 “浑身静穆的田园诗人”。这些看法其实是片面的。除田园诗外,陶渊明还写了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他的咏怀诗寓意深沉,尤其如述酒、读史述九章等晚年作品,寄托着难言的易代之叹。这说明陶渊

13、明决不是心如古井,完全忘却世事的一个隐逸诗人。)2)风格上的二重性“平淡自然”与“金刚怒目”古今论者一致以平淡自然论陶诗的艺术风格。如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诚然,陶渊明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不见斧凿之痕。陶诗的语言是平淡中见精粹,朴素中见华彩,正如苏轼所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然而,陶渊明还有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而代表陶渊

14、明“金刚怒目”风格的当是咏荆轲,诗人用刚劲的风格表现出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之论述最为中肯:“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这段评论,实质上就是对陶诗风格二重性的最好概括。三 论述题1.史记如何刻画项羽性格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有艺术特色的名篇之一,其价值就在于刻画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项羽。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 ,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

15、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一)项羽的正面形象1、智勇双全,军事天才司马迁善于场景描写,犹善于烘托气氛。通过在同一场景里不同人物的外在表现,来展现其心理动态,进而刻画其性格特征。在项羽本纪里,对项羽的军事天才在巨鹿之战中进行了集中的描述:通过项羽和宋义对战争形势的不同看法的对比,展现了项羽超出众人的见识;通过项羽关键时刻杀宋义取而代之,展现了项羽的狠辣果决;通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命令士卒“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来展现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和胆量。这样一个有见识、有决断、有胆量、有气魄的统帅如何不令人折服? 2、坚毅果断,历史的推动者作为一个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参加起义最初的想法,也许是希望借此实现楚国以及项氏家族的复兴。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加速了“暴秦”的灭亡。巨鹿之战时,楚军统帅宋义自作聪明的打起坐山观虎斗的小算盘,打算在秦、赵两军厮杀力竭之后,再下山“摘桃子”。而项羽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第二天一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