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557594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424012学分:4分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适应专业:农学专业一、课程考试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的基本性质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怎样通过合理施肥以改良土壤,营养植物,以达到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并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本课程是栽培学的基础课,是为栽培学服务的。本课程以提高或发挥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保持或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学会认土、评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了解土壤主要污染及其防治

2、。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和需求规律,明确土壤、植物、肥料三者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措施。掌握主要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作用、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施用原则和技术。掌握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高产优质栽培服务。2、课程考试大纲说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中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达到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

3、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大纲外内容。3、有关事项(1)考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课程考卷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试卷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15%选择题或计算题约10%填空题约20%判断题约20%简答题约20%论述题约15%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50%,中等难度题约30%,难题约20%(3)试卷内容比例:绪论约5%土壤来源与物质组成约10%土壤的物理性质约10%土壤的化学性质约10%土壤的水肥气热及其调节约10%土壤分类及分布约5%土壤管理约5%植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约10%施肥技术约10%无机肥料的施用约15%有机肥料的施用

4、约10%二、考试内容(一)绪论1、考核知识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本学科的地位;面临的任务2、考核要求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生产力、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和适地适树、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肥料、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肥等概念。了解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任务。(二)土壤的形成与机械组成1、考核知识点矿物、岩石、风化、粒级、质地等概念;风化的类型;土壤质地的分布规律与不良质地的改良。2、考核要求掌握本章涉及的概念。理解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和由水引起的化学风化。理解生物在保存风化成果方面的贡献。了解矿物质土粒的成分和性质。了

5、解土壤质地的分布规律。掌握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及不良质地的改良。(三)土壤有机质1、考核知识点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的作用;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2、考核要求掌握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概念、有机质的作用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了解动物、微生物和酶在土壤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四)土壤物理性质1、考核知识点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粘着性、粘结性、可塑性、耕性等基本概念;影响土壤各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技术措施。2、考核要求掌握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粘着性、粘结性、可塑性、耕性等基本概念;了解土壤孔隙的类型及其特性;了解各种土壤结构体的特性;掌握土壤团粒

6、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掌握改善土壤耕性的技术措施。(五)土壤化学性质1、考核知识点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和氧化还原性等基本概念;土壤胶体类型和基本性质;土壤保肥与供肥原理;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考核要求掌握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和氧化还原性等基本概念;了解土壤胶体类型;掌握胶体的基本性质。理解土壤胶体对离子的交换作用及其对土壤保肥供肥的影响。了解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特性,掌握土壤酸碱反应与肥力的关系;了解影响土壤的缓冲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因素。(六)土壤的水肥气热1、考核知识点土壤主要水分常数、土壤热学性质所涉及的概

7、念;土壤水分类型、测定方法及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土壤氮磷钾含量及影响因素;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及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的来源及特点;水肥气热的调节。2、考核要求掌握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田间持水量、土壤通气性、土壤养分全量和有效养分等概念。掌握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掌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方法;掌握影响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因素;了解土壤氮磷钾的主要形态及有效性;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理解土壤通气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理解协调土壤水气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太阳、地球、有机质为土壤提供热的特点;掌握影响土壤主要热学性质的因素。(七)土壤的形成、分类、

8、分布1、考核知识点成土因素;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分布规律;湖南土壤。2、考核要求掌握土类的概念;理解土壤的经度(纬度、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掌握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了解我国土壤的分类体系;了解湖南省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利用技术要点。(八)土壤利用与管理1、考核知识点土壤调查方法;高产稳产田的建设措施和技术;主要低产土的改良利用方法;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其防治;土壤的退化原因及修复技术。2、考核要求理解土壤剖面、土壤污染、土壤退化等基本概念;了解高产稳产田的特征,掌握高产稳产田的建设措施和技术;了解土壤低产的原因,掌握主要低产土的改良利用方法

9、;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其防治;了解大田和保护地土壤的退化原因,掌握保护地土壤的修复技术;了解土壤侵蚀的原因,掌握土壤侵蚀的治理方法和技术。(九)施肥理论1、考核知识点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组成;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缺乏症和过多症;根系吸收养分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内外因素;作物的根外营养;主要植物营养学说。2、考核要求(1)需掌握的基本概念: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矿质营养;缺素症;养分的质流、扩散和截获;养分的交换式吸收、运载式吸收和胞饮式吸收;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和限制因子律。(2)其它内容要求:了解植物体内营养

10、元素的组成;掌握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了解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掌握主要营养元素的缺乏症和过多症;理解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机理和影响因素;了解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了解作物的根外营养;理解主要植物营养学说。(十)施肥技术1、考核知识点施肥量的确定;肥料的混配;基肥、种肥和追肥的含义和施肥方法。2、考核要求掌握基肥、种肥、追肥的概念;理解施肥量的确定方法;掌握肥料混配的计算和配制方法;掌握基肥、种肥、追肥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了解不同施肥方式和方法公有制优缺点。(十一)化肥1、考核知识点各种化学氮肥、磷肥、钾肥、钙镁硫肥和微肥的特点、性质和合理施用的技术;复混肥

11、的含义、类型和施肥技术;目前的新型肥料种类。2、考核要求掌握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的共性;了解主要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性;理解尿素的特性和作为叶面肥的优点;了解长效氮肥的概念和主要种类;掌握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掌握水溶性磷肥和酸溶性磷肥的种类及其施用原则和施用方法的差异;理解磷肥的合理施用技术;理解主要钾肥的性质及合理施用技术;了解易缺钙镁硫的土壤及钙镁硫肥的施用;掌握土壤酸碱性对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和微肥的施用技术;理解复混肥的含义、复混肥的分析式及施肥技术;了解目前出现的新型肥料种类。(十二)有机肥料及农村废弃物的利用1、考核知识点有机肥料概念;粪尿肥、堆肥、厩肥、沤肥的利用技术;饼肥

12、、泥土肥特点及施用技术;绿肥的种植和翻压技术;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和作用。2、考核要求掌握有机肥料的概念;理解有机肥料的特点和作用;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特点和加工利用技术;了解绿肥的种植和翻压技术;了解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和作用。三、考试试题样题一、名词解释1、岩石:二、填空1、养分到达根表主要通过 和 。三、判断题1、中耕松土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四、计算题1、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为1g/kg,现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全氮含量,若要使土壤全氮含量提高到1.3g/kg,若此土壤容重为1.2g/cm3,则每公顷(1公顷=10000m2)耕层为20cm深的土壤需施含氮5.6g/kg的猪粪多少吨?(注意单位)五、论述题常会遇到如荒山、废弃矿山、工地、新建筑周围的绿化等需快速提高土壤肥力的情况,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快速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