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556059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中西医如何用药.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热的中西医解释及如何安全用药发热 (西医病名: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1.体温升高到37.5以上,或患者自觉身体发热,均可称为发热。2.定时检测体温,明确热势、热型。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可作为普通检查。并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资诊断和鉴别。 3.辨外

2、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一般起病较急,初起常伴恶寒。应注意起病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等。(2)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发热多表现为低热,通常伴有自觉手足心热、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4.根据热势进行诊断,如: (1)不规则发热可见于感冒、三痹。 (2)1天内体温波动达34或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流注、肾瘅、痨病病情恶化、疟疾等。 (3)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温毒发斑、疟疾重症。(4)持续高热,1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常

3、见于湿温极期、暑温等。(5)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双峰热),伴肌肉疼痛、萎软者,常见于软脚瘟。5.结合伴随症、病史等进行诊断,如:(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暑温、脑痨、中暑、颅脑痈等。(2)伴咳嗽、胸痛、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暴咳、肺痈、悬饮等。伴心悸者,可为心瘅。(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等。 (4)伴寒战者,见于肺痈、流注、胆瘅、肾瘅、春温、稻瘟病、疟疾等。 (5)伴黄疸者,常见于肝热病、肝瘟、稻瘟病等。(6)伴核肿大,可见于风疹、沙虱病、丝虫病、稻瘟病、鼠疫等。 (7)伴有斑疹者,常见于湿温、温毒发斑、流注

4、、疫斑热、沙虱病、蓄血病等。(8)小儿伴皮疹还应考虑麻疹、风疹、水痘、烂喉丹痧等. (9)伴脾脏肿大,见于流注、湿温、疟疾、益虫病等。 (10)伴肋椎角疼痛及尿频、脓尿、血尿者,提示肾瘅、肾著急性发作、肾痈、热淋等。 (11)伴局部锨红肿痛者,常为疮疖痈疽类疾病。 (12)小儿夏季发热,口渴尿少者,可能为夏季热;成人夏季发热,起于高热下劳作等者,多为中暑、伤暑;夏季低热、倦怠嗜卧者,多为疰夏。(13)发热伴核、肝、脾肿大者,应考虑恶核、血癌等。. (14)伴关节、肌肉酸痛、面颊部有蝶形红斑者,多属蝶疮流注。(15)多食易饥、消瘦多汗者,应考虑瘿气的可能。(16)低热伴盗汗、咳嗽等症者,有可能为

5、痨病。(17)急起发热伴面色青灰、脉细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等脱病症状者,应考虑肺热病重症、春温、疫毒痢、流注、疫斑热等。(18)妇女产褥期出现发热,称为产后发热。(19)40岁以上,长期低热,或持续高热,伴贫血、血沉增快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应警惕癌病之可能。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辛温解表。2.风热外袭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散风热.3.风热疫毒证:高热,微恶风,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大渴,甚则神志模糊不清,语言错乱,舌红,苔薄黄,脉洪数。疏表清热解毒。4.风湿化热证:身热不扬

6、,微恶风寒,头重身困,汗湿沾衣,口渴不欲饮,舌红不干,苔黄微腻,脉濡数。疏风清热祛湿。. 5.外燥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肤燥少汗,咳嗽痰少,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脉浮数。疏表润燥。 6.暑湿袭表证: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困重,恶心纳呆,口渴,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祛暑化湿解表。 7.暑热内郁证:高热烦躁,甚或神昏,面红目赤,无汗,伴恶心,呕吐,胸闷,舌红或绛紫,脉沉数。清热透暑. 8.气分热盛证:身壮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汗多,心烦,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辛寒清热。 9.营分热盛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渴不多饮,皮肤干燥,斑疹隐隐,小便短黄,

7、大便干结,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滑数。清热凉营。10.血热内扰证:发热,神昏谵语,斑疹显露,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深绛,脉滑数。清热凉血。11.热闭心神证:高热,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清心开窍。12.热盛动风证:高热,昏仆抽搐,手足蠕动,舌红,脉洪大。清热熄风。13.肝郁化火证:时觉发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疏肝解郁、清肝泻火.14.瘀热内郁证: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化瘀清热

8、。 15.痰热内扰证:发热不高,持久不退,咳嗽咯痰,胸闷心烦,体重乏力,渴不欲饮,舌红胖,苔黄腻,脉滑数。化痰清热。16.气虚发热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数。益气清热17.虚发热证: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养血清热。18.阴虚内热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滋阴清热。! 19.虚阳浮越证:自觉发热,面红如妆,阵发烘热,下肢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

9、润,脉浮数无根。引火归原。发热的形成与退热药的合理使用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 (1)低热:38; (2)中热:3839; (3)高热:3941;(4)极热:41。不同的热型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机制协调来实现的。由于有的人对发热的形成以及发热的正负向作用不够了解,现在对退热药的应用有泛滥的趋势,有必要再谈发热的形成以及退热药的合理使用,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予以介绍。1发热的形成发热的形成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0、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如血管疾病、损伤修补以及免疫机制释放的蛋白碎片、细菌的脂多糖毒素等称为外源性致热原,些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EP),EP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T-set),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形成。2发热的病理生理变化2.1发热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向影响。(1)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以及某些与发热有关的因素,能增强感染宿主的抵抗力,增强特异免疫反应,其中增加T细胞的功能最为重要。在42以下,发热对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包括对细胞的产生、增加和功能活化起促进作

11、用。某些细胞因子如IL-1、IFN的产生和活性通常都因体温升高而增强。IL-1作为细胞因子和内源性致热原可引起发热,同时也促进T细胞的有丝分裂)(2)体温升高可能诱发T细胞合成抗休克蛋白,它能提高T细胞的热耐受能力,保护T细胞免受温度升高的损害。(3)体温升高能增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体液免疫可以抵消体温升高对B细胞的不利影响。(4)体温41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5)发热可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代谢,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2.2发热对机体的负面影响及危害发热是机体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御反应,对人体的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发热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相当普遍,严重者可危及人

12、的生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1)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大,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2)高热可增高颅内压,体温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加8%,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高热惊厥,严重者可出现谵语、昏迷、呕吐和脑水肿。(3)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缓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4)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原有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毒素共同作用,还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损害和凝血障碍。(5)致使热性耗竭,持续性高热和超高热,可致心舒张期充血减少,低血容量,出现神经系统紊乱、恶

13、心、呕吐、苍白、皮肤厥冷、大汗、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对有的患儿,可出现热假死现象;表现心舒张压低、心排出量减少致动脉压下降,外周静脉血淤积、循环衰竭,并发头晕、眼花、眩晕、意识丧失。3退热药的合理使用3.1退热药应用的选择时机及适应证在什么情况下要退热处理,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类退热药。发热的病理生理表现以及发热对机体是否产生影响是我们选择退热药的依据。我们反对无论什么样的发热都使用退热药,也反对那种明显有损于人体的发热而采取不予处理的态度,因此,退热药的应用要选择时机及适应证。下列情况特别注意退热药的合理使用:(1)体温38.5伴全身不适感者,可暂不使用退热药,密切观察。(2)超高热病人,无论

14、情况如何,需要紧急处理,包括化学药物及物理降温。(3)发热病人,无论发热高度如何,伴全身中毒症状者,要注意病情,确定诊断,不要盲目应用退热药。(4)中暑及热耗竭病人,应在紧急物理降温后,辅以化学药物退热。以上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要根据临床情况及病人的状态来分析决定,不可一概而论,以免造成盲目性,危害病人。3.2临床常用退热药的基本概况临床常用退热药,根据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3类:(1)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A类:酮洛芬、消炎痛。 B类:阿司匹林、奈普生。C类:布洛芬、双氯芬酸、扑热息痛。(2)类固醇抗炎退热药。(3)中草药类清热解毒药:安宫丸、清开灵、双黄连等。3.3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时有发生,少数反应严重,反应最多的要数非甾体类抗炎药,损害几乎涉及数器官和组织:(1)过敏反应;(2)消化道损害;(3)泌尿系统损害;(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循环系统损害;(6)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7)呼吸系统损害;(8)免疫系统损害。4临床滥用退热药的防范及对策目前,退热药的滥用或不合理用药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符,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用药种类与复方过多,低热或已退热仍在用药,随访与遵从医嘱差等。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