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55337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陈丽华: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陈丽华南通市第二中学 226002摘要: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新课改理念,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是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数学教育 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更好、更多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

2、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改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这即体现了“大众数学”教育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数学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到练习题及思考题所选用的素材都应尽可能选择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案例,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只有这样

3、的精心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拉近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节课时,教师可请学生通过回忆日出的景象画出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和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用数学的观点看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也反映了自然现象和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生容易理解,感到易学,更能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和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整个的教学过程置学生于亲切自然的“主角”位置,从而学得轻松愉快。二、 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新课改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大胆探索,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教学课堂的本质。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提出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如图的两块,如果照原样到店里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碎玻璃都带去?如只带一块去,是带哪一块呢?为什么?学生在思考带上面一块还是下面一块玻璃时,引发了学

5、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讨论,寻找带下面一块的理由,上面的一块虽然面积大,但是它只含有一个角,三角形不确定,下面一块虽然面积小但是它含有三个元素,两个角和夹边,能够确定三角形。这过程就是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别定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一定要处理好过程和结论的关系,互动的课堂对教师预设教学方法要求更高。三、 课堂教学的合作化新课改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交流的空间,让学生

6、在交流的过程中启迪灵感、解惑和达到共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后,易得结论:把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把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的四边形分别是菱形、矩形、正方形。教师给出问题,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则原来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大部分学生回答:菱形。答案不确切,但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腾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个别指导后给予集体订正。事实上,只要原来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可,最后给予归纳,总结与推广。通过小组提问、解答,并通过讨论、总结评价等环节,使数学知识难点在合作小组内轻松解决。四、 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7、 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让课堂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思和观点。教师应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激”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朋友。教师处处显示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民主。学生回答或提问时教师必须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口气给予互动。例如:在讲发现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出计算题1. (1+2x)(1-2x) 2. (2a+3)(2a-3)3. (100+1)(100-1) 4. (x-6)(x+3)

8、师:这四道题大家会不会做? 生:会 师:用什么方法? 生: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师:好,我和你们一起做,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大约1分钟得时间教师告诉大家他已经做完了,学生发出惊叹声。大约3分钟,一个学生举手,老师点头说第二已经产生了,又过了2分钟,学生都已做完,老师把自己得答案写在黑板上。师:我的答案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师:我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呢?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生:(做第二的同学)老师,你的方法一定与我们不一样,我感觉我已经很快了。 师:你说的对,老师不是用用多项式乘法做的,而是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四个题中自己找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你找到规律时。平方差公

9、式就找到了.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教师的热情和鼓励,当好向导,角色的确定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合作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促进反思,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中,促进了集体意识的形成。五、 课堂教学的创新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改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

10、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已知:OA和OB是O的半径, 并且OAOB,P是OA上任意一点,BP延长线交O于Q,过点Q作O的切线交OA 的延长线于R, 求证:RQBP。 (要求:每个同学尽可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只有一种方法或一点思路,请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完成任务。) 生1:我想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我联想到切线的性质。连接OQ,则OBQ=OQB, OQB+PQR=900, OBQ=BPO=900,可知PQR=BPO, BPO=RPQ,所以PQR=RPQ,从而证得RP=RQ。我用的第二种方法是联想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定理。延长BO交O于C,

11、连接CQ,显然C=PQR,又可证RPQ=C,所以RPQ=RQP,从而RP=RQ.生2:我也想到两种方法。第一是联想到弦切角,过B点作O的切线BC,则OBBC,又因为OBOA,所以BCOA,从而CBQ=RPQ,由弦切角定理推论得CBQ=PQR,所以RPQ=RQP, 即RP=RQ。第二种方法是联想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连接AB、AQ,则OAB=OBA=BQA=450,且AQR=ABP,所以AQR+BQA=OAB+ABP,由此可知RPQ=RQP, 即RP=RQ。生3:除了第三种方法我没想到之外,别的我都想到了,不过,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师:好啊,说说看。生3:我是这样想的。延长RA交O于点C,连

12、接BC、QC,则BQR=BCQ,因为BOAC,所以BCP=BQC从而CQP+PCQ=BCP+PCQ,又RPQ=CPQ+PCQ, RQP=BCP+PCQ, 所以RPQ=RQP,所以RP=RQ。生:老师,我是在同桌的启发下,会了三种方法,师:你做的一样出色,请你说说你的思考。.本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在整个探索中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以开放题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同时,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也能完成任务,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个学生各得其所的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参考文献: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孔凡哲 孟祥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