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552265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错因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病因分析 一、考纲分析2011年的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是这样规定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答诗歌鉴赏时,或者不能准确理解诗歌,或者答非所问,或者词不达意,或者答题不够规范,或者书写潦草、有错别字,造成失分。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常见的几种错误的原因。三、常见病因分析 蝶恋花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

2、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赏析: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3、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

4、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题指导】“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八成那天满月吧);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病状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解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解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例2: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

5、独的离恨苦。【病状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然而,有的考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题目是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而回答是: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病例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离愁。【病状分析】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非常笼统的话替代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显得十分空

6、洞。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因而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病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病状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凄苦的氛围,烘托“离恨苦”用燕子“双飞”反衬孤独,用“菊愁兰泣”移情于景,用“明月”之“圆”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答题时应该作出具体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

7、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病状分析】表面上已经把几个意象囊括无遗,似乎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只是表现了“离恨苦”。这种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病因之五: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答案示例】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学生优秀答卷】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表

8、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反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春兴 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赏析: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

9、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

10、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

11、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病例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状分析】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对

12、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答案示例】 “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做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问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病例7: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病状分析】诗句或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做题时要领会具体

13、语言环境,不可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病因之七: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病例8: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病状分析】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由热爱生命又说到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和诗意

14、风马牛不相及,让人啼笑皆非。病因之八:无中生有,任意拔高。【示例答案】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学生优秀答案】 “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译文:前两句说,当年的桃源人为了避秦之乱,找到这么一个男耕女织的佳地,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只是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是新的一年来到了。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后两句说,倘若我住在桃花源

15、里,就一定不让桃花瓣落入溪水之中,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见到水中桃花,随水找到洞口进来啊! 赏析:处于南宋末年的谢枋得,对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统治者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动荡之中,过着艰辛的日子。诗人见到庆金庵的桃花盛开,并没有引起他观赏的兴起,而是从桃花源流水,联想到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的地方。诗人由此落笔,驰骋想象,写下了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绝句。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渡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自然更会知道神州又经过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他们是如何计算历法呢?“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虽写得是计算历法的方法,但表达的诗意却远不仅如此,而是更进一步形容了这个美妙的绝俗之地。三四两名在,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