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549497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二中东校区高一历史第七、八单元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一、 选择题(共30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农民要求的是( ) A、宣布国内个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 B、将没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将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 D、同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2、谈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属于你们”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民阶级已退出工农联盟 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重大代价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

2、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4.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5.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

3、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年份小麦产量(单位:俄亩)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单位:俄亩)19251926年699普特115卢布72卢布19261927年379普特102卢布32卢布19271928年298普特24卢布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 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 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

4、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8.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9、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基础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

5、民暴动10.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11.“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1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

6、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13.右表是1926一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 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 B C D14.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和租赁制,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15.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

7、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6斯大林模式影响深远,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模式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其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成为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依然有指导意义 A B C、 D、1

8、7.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 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 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 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18. 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做法 ( ) 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

9、济的发展 A B C D 19. 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 ) A消灭宗教 B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C建立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D实行土地公有制 20.下列关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战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B.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C.有利于抵制西方对东欧和苏联渗透 D.对亚洲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产生影响 21.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沙皇村儿童村 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 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A B C D2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

10、;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 B C D2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欧国家比,其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 A. 以轻工业为中心 B以采矿业为中心 C以重工业为中心 D农、轻、重全面发展24.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2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

11、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26、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机关机的发展27.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

12、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28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 B.没有利用美国的“金元外交”来发展自己 C.没有利用“共产国际”开拓世界市场 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9戈尔巴乔夫曾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主张“全人类价值高于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于接近”。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 A他看到了两种社会

13、制度的共同优点 B他遵循的是优势互补的原则 C其结果容易将社会主义融合到资本主义中 D这是一种辩证的思想 3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 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 B C D31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 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3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