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5486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与问题研讨题6第1课林培英:大家好,今天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专题二第一讲,内容是必修三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必修三模块的一个基本情况。 首先我想谈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背景,熟悉旧课程的老师都知道,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这个大纲里面规定,高三年级要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这个大纲要求通过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的地区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在这个大纲里面,并没有提到案例这两个

2、字,但是在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这个大纲是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在学习指导书里面,虽然没有出现案例这两个词,但是使用了跟案例很接近的个案或者典型例子,出现这样的词汇,说明这个时候,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经出现了案例教学的思想的渗透。 到了2001年,大纲又做了再次的修订,修订的时候,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然是选修课,但是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个时候案例这两个词就出现在了我们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里面。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96年版的教学大纲和01年版教学大纲他的内容的条目上

3、面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我们看96版,有八个条目,除了第一条是一个概括性的国土和国土整治开发以外,其余的七个都是案例,就是以案例命名的内容的条目,比如说第二点是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第三个是黄淮海平原和南方红壤丘陵的治理等等,一直到第八个,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这个是96版的时候教学大纲的纲目。 到了01年版,我们看有哪些变化?第一,是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是荒漠化的防治,第三是河流的综合治理,一直到第十,是城市新区的发展,我们看,在01年版的内容纲目中,就没有出现具体的区域的名称,这个实际上是一种个案研究和案例教学思想,使教学大纲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们再看看具体的案例里面的一些细节,96

4、年版对内容的要求上是这样表述的,比如东北这方面,了解东北作为农林基地的自然环境,后面还有一些,我都珊去了,第二个,了解黄淮海平原和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形成的主要原因等等。 到了01年版,我们看,同样的内容,是怎么表述的呢?就变成了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化学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后面这些都是这种模式。用结合什么什么区的实例,了解什么什么,学习什么什么,这个是一个很大变化的。 在这种表述中,东北、黄淮海、黄土高原等等,就已经不是必须或者是作为纲目出现的区域了,而是作为一种实例,这种性质就更加明确了。 到了2004年,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就是我们大家都很

5、熟悉的,这个课程标准里面就已经明确提出必修三的第二部分,要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学习,这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走进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的。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在我们整个高中必修三个模块中,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必修一是必修二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怎么来体现这种精神呢?在学习必修三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在必修一学习了关于自然地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在必修二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这个在必修一二里面都有系统的学习,那么到了必修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学习

6、基础来开展新的学习。 在课程标准解读里面,也这样表述从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的关系,从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必修三教学的时候,更偏重于把必修一,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或者基础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具体的环境或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个是必修三与必修一必修二模块之间关系的一个简单的描述。 下面我们看一下必修三内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必修三内部,它也是分了几大块知识,第一大块是关于区域本身的一些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里面介绍了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差异和区域时间发展上的不同,以及产业转移的问题。 这部分里面

7、,我引用了一些我们课程标准解读里面的一些话,在这部分,不是要求讲述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来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区域科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第一块,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部分,主要是了解区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然后用它去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是必修三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课程标准里要求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来进行学习的部分。 必修三有

8、还有一部分,这个部分有点特殊,这部分题目叫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它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在高中课程里面的一种渗透,这部分好像跟前面区域地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作为一种技术的手段出现在必修三里面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融在前面区域的学习里面,如果跨模块的话,甚至可以结合在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都是可以的。这个是简要介绍一下必修三内容的关系。 关于具体的条目,老师们上过课,都很熟悉了,我不在这里一一做解释。 我想谈一点必修三跟学生评价的问题,因为我们这次研修,不专门讨论评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在必修三模块,特别是案例教学这个方面,它跟学生的评价关系说可能有些跟我们传统的教学不太一样,我现在

9、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我们过去使用的考试题目,这个题目是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一些问题,回答的方式是有括号,然后学生把你选择的要素填在括号里面,第二个题也是上海钢铁工业发展了上海工业地位的形成等等,让学生选,所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密切联系的是哪一个?造船厂、面粉厂、织布厂等等,学生可以选一个填在括弧里面,这是我们过去关于区域问题或者一个区域工业布局问题考核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案例教学的背景下,这种方式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道题,这道题是北京有一年的高考试题,题干非常简单,以一种陆地资源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分布规律,当然这个不是区域的案例,我只是拿这个来说明问题,它是一种陆地资源为

10、例来说明,跟刚才上海宝钢的例子相比,就不再是就某一个具体的东西进行考核,它的参考答案是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特别注明,你任意选用一种就可以,你不用把它都说全,你说一种,然后说明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这个带有案例教学在评价中体现的意义。 我们再看一个更接近案例教学评价的例子。这个是从国外的考题里面选出来一道,他的主题是休闲与旅游,它的题目是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好处和存在的弊端。第二个是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的利弊都可能存在,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观点。 我们看到这两个问题,里面都要求学生使用你在学习期间用过的,或者接触过的例子来解释一个地理原理,这个就比较

11、接近我们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这个教学是不是一种真正的案例教学呢?有一种办法比较适合来检验,就是看他考试,或者看完他学完以后的考核,或者测验,它使用的是什么样的题目,如果他教学完了,但是使用的题目还是前面填空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具体区域的一些地理特点,这个可能离案例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是在方法上或者原理上对学生考察,但是在案例上比较开放,那么就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这个是我简单解释一下或者简单介绍一下在评价方面,案例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 李岩梅介绍北京必修三模块整体设计思路:我们都知道,必修三是讲区域地理环境的内容,前面我说了,北京是对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之间的关

12、系,以及必修三各部分之间的内容关系,我们都有一个梳理,通过结构式的方式,通过在指导意见中,我们把必修三这几部分主要的内容直接的关系,通过结构式的方式呈现出事,比如必修三,我们都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还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几块内容,从教学上来讲,我们认为,必修三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比较高层次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教学方式来讲,我们在指导意见中,给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是通过比较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分析资料,甚至可以搞一些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比如说我们对这样一个课标要求,具体说明产业转移和资

13、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一个课标内容,我们建议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比如说对这样一个课标要求,就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注入水土流失、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在这个课标要求下,我们给老师提的建议,可以让老师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一片土地,看看它在利用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探讨其原因并规划开发方案。 或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资源的分布,并对我

14、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学会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从教学方式来讲,我们是给老师提供的建议是通过案例教学,大概它的方式是这个案例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案例,或者是其他版本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搜集的案例,我们比较建议老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可这样可以说不止是必修三的要求,实际上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我们整个建议老师开发学生身边的案例,比如说我们曾经做过的研究课,做过有关必修二工业的研究课,做过有关农业的研究课,我们建议老师可以选取周围的案例,比如必修二,我们就让老师选取学校附近的保温瓶厂进行调查,在讲到工业有一些其他的区县,比如像通州,就可以选取它的

15、金鱼牌洗涤灵,产自通州,学生就可以学这样的案例。 到了必修三的时候,这些案例还可以继续使用,因为在必修三,同样也有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像农业也可以选取北京周围的一些农业基地或者是一些郊区县的案例进行案例的选择。这个是在教学中,我们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方式来讲,我们甚为和必修一必修二还是有所不同。 从教学来讲,刚才我们说到必修三主要采取的是案例教学这种方式,那么在前面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说一下,必修二也是通过案例教学,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我们采用的模式是多个案例,学生分析多个案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然后用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分析新的案例。 在必修三我们沿用了这种方

16、式,就是在案例的分析之中,实际上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区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了这种思路,分析一个问题,他从几方面考虑,那么他学会了这种方法,那么遇到相同的问题和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他会用相同的方法去分析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所以在引导备课方面,我们也是突出了结构式板书,也就是通过结构式板书,我们强调了学习方法,强调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的联系,也就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去讲授必修三主要的内容。 所以,我们是要建议老师,在进行结构式板书设计的时候,要联系到必修一和必修二。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在上荒漠化的防治,这是人教版的教材,中图版主要讲水土流失,在讲到荒漠化防治问题的时候,实际上这是一个环境问题,那么这个老师的板书设计就是联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