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54794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论语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巨大的功效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正本清源,看一看这句话出自何处,看一看赵普为什么要学论语?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如何治天下的,再看一看他所参与建立和治理的大宋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关于此事的相关记载,主要有:(一)南宋罗大经(11961242)鹤林玉露卷七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说也。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应,对曰:“臣平

2、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普之相业,固未能无愧于论语,而其言则天下之至言也。朱文公曰:“某少时读论语知爱,自后求一书似此者,卒无有。”鹤林玉露是一部笔记体的文集,全书共十六卷。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其中对宋朝政治人物的记述,可与正史相参照。1赵普的回答,涉及“半部论语”的问题,这大概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初始版本;2罗大经认为赵普的“相业”有愧于论语,但對赵普的这句话以及论语的价值则十分肯定。(二)元脱脱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

3、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里也有几点应当注意:1脱脱首次从正面肯定了论语对赵普政治事业的积极作用。正是元朝,才将论语等所谓四书作为法定教科书和科举取士的标准,这也许就是脱脱加上这几句话的历史背景。但,“晚年”以下一段话,不知何所取材。2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是在他死后人们才发现读的是论语,因此,在他生前,自然不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三)元高文秀遇上皇: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段情节,揉合了鹤林玉露与宋史赵普传,但有所改造;杂剧曲文,本来不足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大约到此时

4、方才定型,杂剧是一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也许正是借助它,这句话才广泛流传开来。我不厌其烦地罗列出这么多资料,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第一,赵普生前,以及整个北宋,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第二,此说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但恰恰是在元朝,对儒术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谈治天下。为此,元杂居中的那句台词,既是地位低下的儒生们对前朝文人地位的向往,对自己学问的一种自负,也是向当朝执政者的一种自我推荐。第三,由于这句话极大地夸张了论语的功能,得到了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的儒生们的普遍欢迎,所以才广泛地流传开来。二那么,

5、论语对赵普治天下的功业,究竟有什么影响呢?纵观赵普一生的功业,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二是提出了抑制武臣的建议。赵普在宋朝被视为“开国元勋”,而宋朝的所谓“开国”,说起来简直就像一场儿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了。赵匡胤的得势,大宋王朝的建立,就是这样开始的。其时,赵普以掌书记身份随军出征。所谓掌书记,无非是个幕僚,负责军中一些文书起草事宜,地位既不高,实权更是谈不上。可发动政变的将领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却一同来向赵普请教,赵普当仁不让,与将领谈条件,他时而唱白脸,时而唱红脸,最后拍板: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

6、,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普复谓曰:“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诸将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门,若埙寇退师还,则事变未可知也。但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太尉苟不受策,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普顾匡义曰:“事既无可奈何,正需早为约束。”因语诸将曰:“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唯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皆许诺,乃共部分。(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件谋取皇权的大事,就这样由赵普几句话就决定下来。于是,出兵御敌的事抛到一边,数十万

7、大军又原路折回。当赵匡胤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接过“禅让”的帝位后,契丹的大军也不南下了,北汉的士兵也不应合了,边境也不告警了,“镇州言契丹与北汉兵皆遁去”,由着赵匡胤从从容容地去打理他的这个新王朝的事宜。看来,所谓契丹南侵,所谓军中鼓噪,一切都是精心预谋,没准加在赵匡胤身上的那件黄袍,也是事前准备好了的。赵普所谓“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指的主要也就是这件事情。赵普也因此被视为大宋王朝的“开国元勋”,“功参缔造,业茂经纶”,“建邦元辅,命世伟才”。太祖、太宗两代皇帝任命赵普为宰相时的这些褒赞之词,都表明了这场军事政变的幕后策划者及指挥者就是赵普。但这一切,不但与论语没什么关系,简直就是对论语的反

8、叛和反讽。犯上作乱,是孔子最为深恶痛绝的。论语开宗明义便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赵普是否孝悌,我们不得而知,赵匡胤却是可以称得上孝悌的,但赵普却将他拉上了犯上作乱的贼船,赵普就是这样活学活用论语的吗?创业难,守业更难。宋朝创业倒是不算太难但是,如何守住这份家业,对大宋开国君臣来说是个考验。自从朱温篡唐(907)以来,九州大地政权林立,五十余年,竟有五代十国之多,那些称王称帝的主儿,哪个不是从刀丛箭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混世魔王?他们无知无畏,桀骜不驯,野心极大,权欲极强,什么父死子继、立嫡立长的那一套传位制度,他们一概不管,只是想乘着乱世浑水摸鱼,为

9、自己闯出一片江山。“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后晋叛臣安重荣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帮草头王的普遍心态。近五十年来,像这种黄袍加身的事情,如果算上赵匡胤的这一次,已经是第五次了,谁知道还会不会出现第六次呢?这是赵匡胤最为忧心的问题。就在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与赵普有过这样一次谈话: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时

10、石守信、王审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卫。普数言于上,请授以他职,上不许。普乘间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耳。”上悟,于是召守信等饮(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请授以他职”等建议,可以有文武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文的,便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武的呢?可就难说了,完全可能是另一次的“兔死狗烹”。朱熹将此事完全记到赵普的功劳簿上:“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

11、之功”,却是看走了眼。从历史的记载,以及赵普此后在处理秦王廷美事件中的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断定,“杯酒释兵权”这种方式,并不就是赵普的主意,完全是赵匡胤的独断。而从赵普的话中,我们似乎感到了隐隐的杀意。对于这件事,王夫之有另一种认识:“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而固无以服其心也普固有不与并立之势,而日思亏替之以自安。所深结主知以使倚为社稷臣者,岂计安天下以安赵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反普之进谋于太祖者,皆以钳网太祖之故旧元勋而敛权于己也”。原来,这不过是官场夺权争宠的老把戏而已。王夫之的结论是:“不仁者,不可与托国”,王夫之对赵普的认识,比朱熹深刻多

12、了。三哲学家黑格尔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虽然黑格尔的话中透露出一种令人十分不快的西方人的傲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论语就是一部道德教科书,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些道德教训,其基本作用,也无非就是一种道德培训。那么,被认为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其道德又是如何呢?细读赵普传记,我们发现,赵普这个人颇贪财。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产品。赵匡胤说:“味道一定不错。”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赵普尴尬之极,忙

13、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赵匡胤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赵匡胤好微服出行,曾多次来赵普家,有时还约了其弟赵匡义同来,以致赵普有时下班后都不敢换下朝服。每次赵匡胤来,赵普的夫人都要以她的拿手好菜烤羊肉招待,赵匡胤兄弟总是称她为嫂子,君臣之间不拘形迹。但赵匡胤这时的不期而至有点蹊跷。此前发生过几件事情,一定使赵匡胤对赵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例如有个叫赵玭的人,在同赵普吵架时,当众揭发他违反官方规定,派人私自从秦、陇地区收购高大木材,在京师贩卖,赵匡胤得知后十分愤怒,当即就要治他的罪,由于太子太师王溥

14、的求情,才免于惩处。从此,赵匡胤对赵普的反感日渐加深,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帝不喜”,“始有疑普意矣”。不久,翰林学士卢多逊告发,赵普曾以一块空地与皇家菜园的菜地交换,以扩大自家的房屋用地,营建旅店,与民夺利。这大概是压倒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普恩益替”,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从此完全丧失,开宝六年(973),终于罢黜了赵普的相位,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能想到,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宰相的赵普,居然还会贪图这种种不义之财,甚至是蝇头小利呢!赵普的“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贵”(王夫之宋论),不止表现在对武臣,对文臣同样如此。赵普虽然提出了“重文轻武”

15、的国策,可由于他自己“寡学术”,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儒臣面前,总难免有点底气不足。由于赵匡胤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对儒臣十分重视,这使小肚鸡肠的赵普很不自在,对那些由于学问比自己大而备受重用与宠信的大臣,便不免怀有嫉恨之心。窦仪,在五代那个乱世,是个难得的饱学之士,史书称其“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历仕晋、汉、周、宋,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宋朝开国后的一些重大制度,如刑制、科举考试制、礼制等,先后出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深得赵匡胤的信任与器重。公元年,赵匡胤决定改用一个新的年号,并明确指示宰相,这个新的年号一定要是以前历朝历代都没人用过的。宰相进上了“乾德”二字,其时的宰相正是赵普。几年

16、以后,当发现西蜀的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时,赵匡胤由此得出结论:“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无疑就是说,赵普不称职。赵匡胤其实早已有了要以窦仪取代赵普的想法:帝每嘉其有执守,屡对大臣言,欲用为相。及赵普专政,帝患之,欲闻其过,召仪,语及普多不法,且誉仪早负才望。仪盛言普开国元勋,公忠亮直,帝不悦。仪归,语诸弟曰:“我必不能做宰相,然亦不诣朱崖(按,朱崖,当时流放罪犯之地),吾门可保矣。”普素忌仪刚直,引薛居正、吕余庆参知政事,陶谷、赵逢、高锡等又相党附,共排仪,帝意中辍。(续资治通鉴)窦仪被皇帝任命为宰相居然拒绝,对由此而引起的皇帝佬的不快居然感到庆幸,可见赵普势焰之逼人,以及陷害他人手段之凶狠!这年十一月,窦仪病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